看到消息就手痒
前几天刷手机,突然看见有人说海立和海尔压缩机工厂搞合作能省大钱,说得有鼻子有眼的。我心说这玩意儿靠谱吗?正好手头有个老项目要用到一批压缩机,预算卡得死紧,要真能省,那不是捡到宝了?二话不说,撸起袖子就准备自己算个账。
翻箱倒柜找资料
心里有了这念头,坐不住了。第一步就是找两家压缩机的具体参数和价格。这玩意儿网上公开的数据不全,要么藏着掖着,要么就虚头巴脑的。我先是翻遍了官网的产品手册,下载了一堆PDF,看得眼花。光靠这个还不行,厚着脸皮给相熟的几个供货商打电话,软磨硬泡套了点内部消息,又找了几个在厂里干过的朋友打听小道消息。前后折腾了两三天,桌面上堆满了各种文件、手写的笔记,还有微信里的几十条语音消息,脑袋都大了。
捣鼓我的Excel表
材料凑得七七八八,祭出我的终极武器——那个快被我玩烂的Excel成本对比大表!新建了个Sheet,专门用来比这俩。我是这么想的:
- 买机器要多少钱? 不光是压缩机本身的价格,还算了运费、税费这些零零碎碎。
- 用起来费钱不? 主要是看它吃多少电,电费贵!翻出以前记录的电费单,按我们这儿工业电价算进去。
- 耐不耐操? 网上看评价,问朋友,打听返修率。要是三天两头坏,维修换件也是钱,还得停工耽误事。
- 售后怎么样? 打电话假装咨询,试试两家客服的态度和响应速度。
表格里的公式拉得老长,眼睛盯着屏幕生怕输错一个数。
算出来的数有点意外
数据一项项往里填,这差距就开始露出来了,跟一开始想的不太一样:
- 掏钱买机器这头:海尔那边的机器报价,实话实说,刚看到时心里咯噔一下,确实比海立高出一截。海立价格看着是真亲切。不过跟供货商聊的时候,人家暗示海尔量大或者长期合作可能有空间,海立那边相对死板点。但这都得是后话了,就按眼前能拿到的报价比。
- 用电大户这里:海尔的压缩机效率确实要高些,同样开一天,它吃得少!套进电费一算,一年下来能差出不少银子。这点是真的顶。
- 寿命这块:朋友和网上反馈都说海尔挺皮实,平均无故障时间统计上确实看着长一截。海立不是说不行,但有几个人反映后期小毛病比海尔的多点。
- 服务体验:打电话过去,海尔那边客服态度更热情点,问问题解答得也快,感觉更上心。海立那边稍显公事公办。
摊开账本看长远
光比买进来的价格太短视。我把海尔压缩机电费省的那部分和可能少修的几次钱,平摊到它整个预估的使用寿命里,算算相当于每年的成本。再拿这数去和海立机器的“身价+电费+预估维修费”摊的年成本一比。好家伙,虽然一开始买海尔贵,但综合看下来,跑完整个生命周期,海尔的年均使用成本反而比海立低了接近10%!这不是小数。
一句话单看买价,海立赢;算上后期用的电费和省的心(维修少点),海尔反而更省钱! 所谓的“合作省钱”,本质还是靠机器本身效率高、耐用。合作本身能带来多大额外优惠,没看出来。
心里一块石头落地
看着表格里最终出来的结果,长舒一口气。这活儿没白干,汗没白流。账算清楚了,下单买海尔压缩机就没那么肉疼了。虽然一开始多掏点,但想到后面省的电费和少跑的维修,心里踏实多了。
现在东西已经装上了,正趴在我那个改造的测试台上哼哧哼哧干活。等运行个半年,我得再拉出来测测实际耗电量是不是跟我预估的差不多,这才是最实在的检验。刚算完账就想起上回给家里冰箱换压缩机那事了,当年贪便宜买了个杂牌,便宜是便宜,结果电表跑得飞快,隔三差五嗡嗡叫,换件还特别难配,折腾死我了。看来买大件儿东西,光盯着初始价是真不行,后面用的每一分电、跑的每一次售后都得算进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