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琢磨好久了,趁着今天有空,赶紧把折腾的过程记下来。我是真好奇,公交车、地铁这些票价,这么多年愣是没见怎么涨,你说怪不怪?一碗面钱都翻倍了,车票咋就稳如泰山?
动手查官方资料
爱较真。先从最容易找的开始。搜了一大圈各地的政府网站和公交集团官网,翻找那些年发布的票价调整公告或者成本核算公示。
好家伙,这过程可真够费劲的。打开一堆网页,手指头划拉得都快抽筋了。眼睛死盯着屏幕,在一堆密密麻麻的公告里大海捞针。结果?绝大多数地方,最近一次的票价调整记录,要么停留在疫情前好几年,要么干脆就找不到清晰的正式涨钱文件。看得我直挠头。
采访身边的老司机
纸上得来终觉浅。第二天直接杀到公交站场,想跟司机师傅们唠唠嗑。找了个看起来经验丰富的老司机,递了瓶水就聊开了。
“师傅,您看这票钱多少年没动过了?”
“嗐,”老司机嘬了口烟,“我开这趟线小二十年了,总共就变过两回价!光说这几年,油钱涨疯了?车贵?工资总得发?可票钱它就卡那儿了!”
“那公司咋运转?光赔钱?”我这心揪了一下。
师傅摆了摆手:“嗨,上面总有法子呗,这咱也说不清。反正开一天是一天。”看着师傅那一脸“习惯了”的表情,我更想弄明白了。
专家一句话点醒
真是巧了,上周参加个小论坛,厚着脸皮拉住一个研究公共经济学的专家,抓住个空档就把憋了好久的问题抛了出去。
“老师老师,您给说说,这公共交通票价多少年不涨,成本年年涨,怎么就能撑得住?”我这语气急切得不行。
专家估计被我问得多了,笑着直接说:“这事儿不复杂,核心就一条:‘公共服务属性’。”
看我一脸懵,专家接着解释:
- 定位是服务,追求的不是赚钱。政府得保证所有人,特别是咱们工人、学生、老人这些主要乘客都能坐得起。
- 成本缺口谁来填?大头还是靠财政补贴。像车辆的更新换代、线路运营的亏损、部分人群的优惠票这些窟窿,都是公家的钱在往里填。
- 票价它就是个象征性的符号。稍微动一下影响面太大,太敏感,政策得稳字当头。
- 平衡点在那摆着。不到万不得已(比如运营成本实在撑不住,或者地方财政窟窿太大了),这价格按钮是真不敢轻易按。
听完专家这一溜话,我脑子里那团浆糊哗一下散了。拍了下大腿:“懂了!这是贴钱在保民生出行!”专家点点头:“是这么个理儿,算是个社会稳定的投入。”
今天特意翻出我那二十年前的地铁月票,再瞅瞅我上个月打卡公交APP的记录。票面价格没大变,可工资条后面的数字,唉……不说也罢。盯着对比了半天,是真服了。公共交通这玩意儿,能这么硬撑不涨,靠的确实不是市场规律那根线,背后那一大笔补贴才是那根“定海神针”。咱们老百姓日子都不好过,这点便宜,就当是难兄难弟之间的一口热乎气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