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礼拜我哥们突然问我,说山西那几个煤老板合并之后到底玩得转不?这话一下把我问住了。正好手头没啥选题,我就寻思干脆扒扒晋能控股的老底。
一、动手查资料就吃闭门羹
打开电脑先翻他们官网,好家伙,通稿写得跟小说似的。又是亿吨产能又是千亿营收,可具体咋操作的屁都没放。我抄起电话假装记者打给他们宣传科,接电话的老哥打着官腔:“企业经营数据涉密同志”,咔哒就给挂了。
没辙,只能翻老黄历。把同煤、晋煤这些被吃掉的老东家财报翻出来对比,眼睛都快瞅瞎了才发现门道:他们合并根本不是强强联合,是拿大矿养小矿。晋北那几个现代化矿的利润,全填了晋东南小煤窑的亏损窟窿。
二、下矿看见真家伙
正好发小在晋控当技术员,周末提了二斤汾酒找他唠嗑。酒过三巡他拍桌子骂娘:“现在运煤车经过我管的那段铁路,调度所直接能看到车皮温度!去年冬天三号矿皮带机轴承过热,刚冒烟就被监控逮到,要是搁从前早烧塌巷道了。”这就是他们吹上天的智能矿山,说白了就是传感器比苍蝇还多。
更绝的是矿区药房见闻。穿矿工服的老哥拿着社保卡直接刷走三盒降压药,嘴里嘟囔:“合并后总算能用同煤的医保卡在晋煤医院买药了。”光这套内部资源整合,听说省下小十个亿。
三、核心优势浮出水面
回家整理素材时突然开窍。他们真正的王牌根本不是啥高科技:
- 资源捆绑术:省政府把14个地市的煤票全塞进它口袋,小矿想开工?先给晋控交买路钱
- 政策御林军:去年矿难频发时,省里连夜出台保供文件,红头文件里明晃晃写着“晋控集团承担全省80%电煤任务”
- 成本乾坤大挪移:把几百座矿的采购权收归总部,光是铲车轮胎采购价就压掉三成
但隐患也摆在那儿。发小有次半夜找我吐苦水:“现在矿长汇报要过七道关,买个液压支架得等仨月批文,井下设备快成老古董了。”这臃肿的管理结构活脱脱是个国企通病标本。
四、研究差点把自己研究进去
正写到兴头上,太原突然疫情封城。社区喊我去当志愿者那天,在卡口撞见晋控的运煤车队。司机亮出“能源保供通行证”时,警察连健康码都没查直接放行。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什么叫“国字头特权”。
解封后接到个猎头电话,说晋控下属某矿招宣传干事,工资开得比我现在高一半。犹豫了三天还是拒了——想起在矿区食堂看见的场面:科级干部小灶四菜一汤,工人端着铁饭盒蹲路边啃馒头。这企业骨子里的等级病,给我再多钱也瘆得慌。
(这句放文档里被我领导看见了,他叼着烟乐:“你小子研究太狠,把自己后路都研究没了?”)
这就是今天我研究出来的一点东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