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未来股价,这股成交量急剧放大?
大盘疯长,说明市场整体环境积极乐观。个股成交量放大,大量换手,股价没跌,说明成交活跃,买盘旺盛,就已有走势来看,多头占优势。这只是当前的盘面信息,也就是说这都只是历史信息!假如要决策是否值得买卖,仅仅依靠这些个人觉得还是不够!因为你并不知道未来,哪怕是次日是空头还是多头占优都无法评判!所以据此操作的依然是看概率!有人说概率高也行啊,是不是有上述特征的上涨概率就高呢?个人认为,至少还得加个价格处于高位还是低位的条件会好一些,高位被割的概率依然很高!再深入一点,那是不是加了高低位置判断就足够了呢?每个人策略不一样的话(比如长短线差异),依然不能保证成功概率!更重要的是又该如何判断高位还是低位呢?以上这些都是属于术的层面,再怎么加、减条件都一样,赚不到钱的依然赚不到。所以,认知更重要!
如何看待好未来学而思义务教育学科培训服务将于12月31日截止?
这是学而思新东方自己不作不死的结果!
学而思、新东方会停止小学初中学科课程,国家学科培训限价也将出台,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了。教培行业的悲剧也是资本的贪婪和行业巨头没有底线的拼杀竞争带来的一个悲催的结局。
学而思为了做大做强,抓住家长对孩子成龙成凤的心里。他们的课程设计超前超难,最近两年有所收敛,但在过去的那些年,培优班、提高班、尖子班、超常班、竞赛班、集训队。最顶尖的集训队还分为A队和B队,滚动淘汰。有学而思策动支持的各种数学竞赛如华杯、走美杯、迎春杯等等风起云涌。竞争年级越来越低,在北上广深大城市牛娃家长群体,一年级就要考超常班了。
其实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没必要这么学的,有天分的未来能参加竞赛的孩子,在初高中是有机会通过各种方式脱颖而出的;没有天分的孩子根本没有必要进行这样的培训,可以把校内基础更扎实。学而思的出现是把各类的孩子陷入这样的内卷竞争里。军备竞赛式的竞争结果,就让原来的正规的竞赛都变了味,后来只能取缔小学初中原来正规竞赛,大家都没得玩了。
新东方则是另外一种路线,为了和学而思竞争,用资本大打价格战。新东方率先在行业推出各种低价班零元班。财大气粗,各种倾销式的低价班推广让市场竞争畸形,利润越来越低。可以说春学期新东方0元班过处,哀鸿遍野寸草不生。可以说,新东方小初除了低价班和拼老师的个人才华,他们连像样的体系和讲义都没有!老师是刚刚的牛,但教研是特别的烂!
其实最近几年,由于新东方为首的低价班推广越演越热,本身行业已经没什么利润,机构已经被房东绑架被高薪酬老师绑架被低价班绑架,进入了恶性循环了。
而后面线上巨头猿辅导线上低价班倾销,然后销售顾问一遍遍电话骚扰家长续班,好多家长跟我说真的不堪其扰。
虽然我就在这个行业,但学而思的课程超难设计是违背了教育规律,新东方的价格战让整个市场变味了,还有猿辅导就是一个资本控制的逐利机构疯狂撒钱变态的骚扰家长。有这样三大巨头如此之作,行业怎么可能好呢?
这是我的理解,目前这个结果没有赢家,家长、机构、老师等每个环节都是输家,是大家能预见的最坏的一个结果,但这个结果是资本的贪婪和巨头没有底线竞争的一个自然的结果!巨头和资本的贪婪,让千万从业者和百万行业创业者成为时代的炮灰。
未来创业板新股涨幅扩大到20?
感谢邀请。
作为一名正宗的证券从业者,资深证券自媒体作者,我很高兴为您解答这个问题。
在A股市场做投资者,不要想的太多,不要有过多盲目不切实际的幻想。
其实各个板块本质没有区别,我们的板块细化和分层还在继续,未来会越来越多。
单个板块的短期异动改变不了整体趋势。
自2015年以来,我就始终提醒我的粉丝,没有牛市,没有牛市,趋势一直是下跌的。
直到现在依然如此,这是深刻的内因和复杂的外因决定的。
这些客观条件没有发生变化之前,某个板块的走向都不会成为大的方向性趋势。
不要冲动投资,随时有被套的风险。
适度参与,理性投资。
更多金融知识欢迎关注我,或在喜马拉雅搜索【日月明品】关注我的专栏。
市值蒸发50多个科技园?
雷军用了8年的时间,让小米成为了国产手机里的佼佼者!小米带了一本“食谱”去注册公司,名为紫米,智米,红米,绿米,云米,蓝米,飞米。
而如今的小米又一次在接受新的挑战,那就是小米的股价真的受到了重创!
我们可以发现,小米的发行价为17港元/股,在公司股票上市的时候,雷军就夸下海口:“要让在上市首日买入小米公司股票的投资人赚一倍!”也就是34港元/股的结果。
可是时隔一年过去了,股价确实“翻倍”了,但是是向下的,目前小米的股价已经跌至了最低8.790港元/股,相比当初的17港元发行价差了100%左右的距离,相比雷军所承诺的34港元目标价格,有286%的差距。
那么小米到底如何呢?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几组数据:
第一个数据,2019年的业绩收入:小米2019年第一季度录得总收入438亿元,同比增长27.15%。
2019年第一季度的利润增至32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22.4%至21亿元。
除此之外,根据近日IDC发布的2019年一季度全球可穿戴市场报告显示,小米手环以530万台的出货量登顶全球腕上可穿戴设备市场第一,苹果则以460万台的出货量居次席。
第二个数据:小米电视的销量:不仅如此,6月期间小米电视官方发布最新战绩:
小米电视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连续6个月销量中国第一;
2019年小米电视1-4月出货量排名跻身全球前五;
第三个数据,看小米的全球化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2015年的时候,小米的中国大陆市场占比达到了93.93%;
而全球的占比仅为6.07%;
但是到了2019年的时候,这个数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大陆的市场占比仅为61.61%,下降了32.32%的百分比;(好有意思啊,2015年是9393,现在是6161,下降了3232,都是ABAB,是巧合??)
而全球市场的占比则是突破了30%大关,提升到了38.39%,上升了2.32%;
可见,小米已经开始从国内市场的占领,转型为全球市场的战略方针,并且非常成功!!这不是说国内的市场缩小了,而是小米在保持国内市场稳定增长的同时,扩大了国外市场的拓展!
第四个数据:看小米的产品化转型:另一方面:从小米的产品化转型,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重大的改变!
小米的智能手机在2015年的时候,占比达到了80.40%;
而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占比仅有13.01%;
其他6.59%;
但是,同样到了2019年,这个产品占比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2019年的小米智能手机占比达到了61.72%,
而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占比却提升到了27.52%;
其他10.75%;
但是这也不是说明手机卖的不好了,而是说明了小米在手机已经占有一席之地,并且保持增长的同时,发展了其他业务,对于IoT与生活消费产品的布局进一步的加大,加重了公司的自身价值!!
第五个数据:看回购!回购是很能够看出高层是否对于公司有信心,对于目前的股价有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
2019年6月3日晚间,小米集团就发布公告称,公司于公开市场购回1102.94万股B类股份,平均价为每股B类股份约9.0492港元。以此计算,此次回购耗资近1亿港元。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回购是小米集团上市之后启动的第二轮回购。今年1月17日到1月22日之间,小米启动首轮回购,分3次回购合计1997.22万B类股份。6月20日,小米集团再次发布公告称,公司于公开市场购回503.1万股B类股份,占已发行股份0.02%,回购价格每股9.91-9.93港元,耗资约4999.9万港元。小米这一段时间里就已经进行多次回购。
不断地增大回购力度,频繁地增加回购公司股票的次数,其实也说明了小米的股价确实超跌严重,但是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第六个数据:看人!孔子在《周易·系辞下》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孔子把“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又分成了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三个部分!
我们发现,所有A股出事的上市公司董事长,几乎都可以从孔子的注释中找到失败的答案。他们出事的原因各种各样,归根到底,在于“缺德”。所以,遇到“缺德”的上市公司,一定要避而远之,孔子的话要听啊!!
而对于雷军来说,我认为还是不错的!
在2019年早期,小米承诺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和其他控股股东在未来一年内不出售所持股份。业内人士表示,小米此举意在坚定投资者的信心。只不过,小米高层不减持股份的承诺没能够阻止小米的股价下跌,仍然有部分股东减持小米股份,早期的投资者也进行抛售套现。
但是公司和雷军的态度显而易见,看得出,雷军是一个做企业,而不是一个来圈钱的人!
让人感兴趣的是,马云、马化腾、李嘉诚等三位都曾登顶过华人首富的大佬,也都以个人的名义对小米的股票进行认购。李嘉诚更是一个人购了3000万美元,此前李嘉诚也表示自己非常看好小米公司,早前也与小米有过一些战略合作,之后也将利用自己的影响帮小米进军欧洲市场。
而马云与马化腾两位互联网巨头也贡献了几千万不等的认购金额。以这三位大佬的商业地位来说,同时以个人名义认购了小米公司,无疑是非常罕见的。
如果雷军人品不行,怎么可能同时获得这三位大佬的青睐呢?所以,人没问题,公司也就没问题!
最后,我的总结:那么,公司没问题,为什么股价却跌跌不休呢?
1)香港是市场定价,而不是市盈率定价的方法,所以造成股票实际价值与其IPO价格产生严重的背离。
2)上市初期,小米的生态链还是趋向于手机市场,并没有形成更新的营收模式。
3)整个市场情绪低迷,小米是2018年7月9日上市的,而香港股市从2018年年头就出现了拐头向下的迹象,带动了整个市场的走弱。
4)第一批的禁售股时间到达,禁售期满,造成一定抛售的原因。1月9日为小米上市前投资者及基石投资者的解禁期,涉及小米股票30亿股,占发行股份的19%。
5)股价下跌,造成投资者的信心不足。
但要知道的是股价的下跌未必说明小米的基本面变坏。
小米的IoT与生活消费品部分保持较快增速,营收达120亿元,同比增长56.5%。说明转型已经初见成效!接下来就是流量变现的时候了。
2018年5月时,据了解,苹果、亚马逊、三星以及谷歌在消费级loT硬件领域的市场份额是:0.9%、0.9%、0.7%、0.6%,而小米当时已经独占全球1.7%的市场份额了。根据小米2019Q1财报,loT平台已经链接设备数达1.71亿!要知道能够长期年化10%的公司已经很厉害,加上现金分红多,也容易出牛股。
而长期年化保持20%的公司绝对是高增长,真正的大牛股很多在此。
所以说,小米的业绩和战略布局已经充分的说明了公司的实力其实并不凡,不再追求极致性价比,摆脱对低端机型的依赖,开始专注新零售和中高端市场,未来的股价自然也会逐步回升!
八年前这还是一个只有十几个人的小公司,现在成长为一个估值近五百五十亿美元的上市企业,成为世界“最年轻”世界500强,未来的机会是大于现在的风险!
⭐点赞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财经和投资背后的真正逻辑。谢谢您的支持,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指正。格力和美的股价现在差距咋这么大呢?
#超级白马股大幅回购##股票##股票分析#
此前格力电器于10月13号晚间发布回购公告,将以不低于70元/股的价格回购30亿-60亿市值的股份,即使以最低人民币 30 亿元测算,预计可回购股份数量约 为 42,857,143 股,约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 0.71%。
此项公告一出,格力电器10月14日开盘高开2.74%,收盘涨幅3.02%,以周五收盘价57.7计算,两日涨幅为0.17%,那么问题来了,回购金额如此之大,格力究竟经历了什么致使管理层认为目前估值水平被低估?目前情况如果投资格力是笔划算的买卖吗?
(一)格力营收增速大幅下滑,是何原因?
从2019年至今,格力电器的营收增幅就开始大幅下降,而众所周知的,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大部分制造业都出现负增长的情况,所以格力电器2020年中报的营收负增长很正常,只是幅度超出了预期
而格力电器2016年-2018年的营收高增长原因,只需要看以下应收票据、应收账款、毛利率三个数据,你基本就能判断出格力高增长的实际原因
从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的增幅和毛利率就可以看出,格力电器2016年-2018年的营收高增长是因为那几年格力对经销商实施了对渠道压货的经营策略,同时叠加家电行业毛利率处于高位,虽然接下来所说的这件事对经销商有些得罪,但是我想说的是,格力之所以2019年到2020年没有高增长完全是因为她不想竭泽而渔,让经销商休养生息,没有向渠道进行压货,其次就是毛利率从2014年开始就进入了下跌周期中,所以格力在周期形势不好的情况下,主动选择降低经营成本,韬光养晦
一旦格力再次在大周期上进入毛利率上行周期,那么应该会同步对经销渠道进行压货,届时格力的营收将同步实现高增长
(二)外界对格力投入重注研发芯片,实际上影响几何?
虽然董明珠女士一直放出豪言壮语:“我今年投入100亿,明年投入100亿,三年投入300亿,甚至三年以后投入500亿,我没理由做不成。当我们真正能掌握芯片,而且我们能把高端芯片,如果能拿下来那一天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服务全球了。”,但实际上外界担忧格力在芯片投入上过多,而影响到格力的每年净利润和分红,也被格力实际上的降本增效的财务报表打消了质疑,格力的管理层还是在顺周期做财务上的调整。
格力对芯片有投入,但实际的投入远远未达到大幅影响年度利润和分红的程度,虽然我个人而言是希望格力真的能像董明珠女士所说大幅度投入到芯片设计的研发中,但是中国缺乏优秀的芯片设计人才,往往事与愿违
(三)格力回购对于股价的影响
在我个人的记忆中,巨头蓝筹对于回购一事一直都是相当慎重,选择的时间节点一般都是估值相对较为低估的时候发布公告,我列举下腾讯对于回购的操作和其后股价的涨幅
腾讯在2005年11月24日进行上市以来的第一次回购:
回购26.89万股,回购金额为322万港元。
2008年共回购了4.37亿港元,2009年仅头2个月出手回购了8435万港元。
2005年至2009年,共回购了9.82亿港元,同期股价上涨了36倍。
2013年回购了16.34亿港元,成为腾讯历史上回购金额最大的一年,仅2013年4月就回购了11.26亿港元。
2013年6月开始,到2017年,期间股价涨幅为5.66倍,其中2017年全年股价翻倍。
2018年回购后至今涨幅123.51%
虽然格力电器和腾讯分属不同行业,但实际上格力电器推出回购计划的时间节点正是格力营收下降同时叠加毛利率近年最低的关键年份,如果格力后续在周期向上的情况下实施压货,同时叠加顺周期毛利率提升,那么格力电器前期次低点52.94将成为极好的投资买点
总结:格力电器目前是顺周期起伏做降低增效的经营改变,周期上确实处于属于不利于家电发展的下行周期,但格力的经营策略改变和回购计划也为格力股价做了一个很好的兜底,个人认为格力电器如果股价有所回调,逐步分批买入是中长期较好的投资选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