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一号导弹,我国第一个火箭叫什么?
我国发射的第一个火箭是长征一号火箭。
长征一号(CZ-1)是为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而研制的三级运载火箭,全长29.46米,最大直径2.25米,起飞质量81.5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300千克。
长征一号火箭共进行了两次发射,第一次是在1970年4月24日,成功将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第二次是在1971年3月3日,成功把实践一号科学试验卫星准确送入轨道。长征一号已经退役。
长征一号的一、二子级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惯性制导、三轴姿态稳定;三子级采用固体发动机、自旋稳定,无制导。
梁思礼是什么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梁思礼(Liang Si-li)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是中国导弹与卫星技术的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等职务。
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梁思礼率领团队开始研究导弹技术,并于1960年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的第一颗导弹“东风一号”。此后,他又带领团队相继研制出了一系列导弹和卫星,为中国的国防和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梁思礼还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倡导者之一,他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即先发射人造卫星,再发射载人飞船,最后发射深空探测器。这一战略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第1颗人造卫星发射有蘑菇云吗?
没有蘑菇云,蘑菇云是指核爆炸时才产生的一种现象,而人造卫星是发射到地球轨道上空为人类提供信号所以卫星是没有蘑菇云这么一个东西,中国的人造地球卫星在1970年的2月17日用东风一号火箭发射升空,是中国发射的首颗人造卫星。
2020年什么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
今天(2月24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京发布《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0年)》(以下简称《蓝皮书》),对2020年全球航天活动进行盘点。《蓝皮书》指出,2020年全球航天器发射创历史新高,中国发射航天器次数和质量居世界第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12所所长何洋介绍,《蓝皮书》从世界航天发展态势、中国航天发射活动、中国航天器科技活动、中国航天应用服务、中国航天国际合作、中国商业航天进展共六大篇章对2020年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进行全面回顾。
据《蓝皮书》统计,2020年,全球共实施114次发射任务,追平1991年以来的发射次数纪录,发射航天器共计1277个,创历史新高。
其中,中国开展39次航天发射,发射89个航天器,发射航天器总质量再创新高,达到103.06吨,较上一年度增长29.3%。中国航天发射活动继续取得重大突破,发射次数和发射载荷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
作为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2020年共实施34次发射任务,发射82个航天器,占中国发射总数量的92.1%、发射总质量的99.2%,发射次数位居世界宇航企业第一。
其中包括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首飞、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等备受关注的重大任务;研制发射的航天器覆盖载人航天、空间探测、导航、通信、遥感、空间科学、技术试验等全部技术领域。
《蓝皮书》指出,2020年,我国航天重大工程和专项稳步推进,航天技术与应用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过去一年,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首飞,拉开了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任务序幕;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迈出了中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为全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圆满收官,为中国长期稳定获得高分辨全球遥感信息提供了重要保障;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长征八号成功首飞,进一步完善了中国运载火箭型谱。
在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务蓬勃开展的同时,航天科技集团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积极推动航天国际合作,实施了卫星出口、合作研制、卫星发射、应用服务等多种类型的合作项目,有力推动了世界航天科技交流和产业发展。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两次为阿根廷卫星逻辑公司发射共计12颗商业遥感卫星,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香港亚太通信卫星有限公司签署亚太6E卫星在轨交付合同,创新性开启新型合作模式,赠埃塞俄比亚遥感微小卫星工程项目顺利完成,援埃及二号卫星项目全面进入研制生产阶段。
此外,商业卫星制造领域发展势头强劲,卫星制造主体数量快速增长,呈现梯队化、多元化发展趋势。高性能、小型化、低成本、智能化、标准化、规模化是2020年中国商业卫星制造的亮点。
何洋说,商业发射服务领域持续突破,面向低成本、快速灵活进入空间的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小型运载火箭。传统航天企业继续释放技术资源、优化服务模式,开展商业发射业务。民营航天企业在宏观政策引导下,整合技术、人才等资源实现了快速发展。
另外,《蓝皮书》显示,2021年,我国全年发射次数有望首次突破40次;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进入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天问一号到达火星,实施中国首次火星“绕、着、巡”探测;多颗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业务卫星发射,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需要。这些重大事件将在2021年谱写中国航天新篇章、创造中国航天新辉煌。
据了解,当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全面转入空间站建造的任务准备阶段,其中,长征五号B遥二火箭发射空间站核心舱任务拟于今年春季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执行,2021年与2022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将预计实施包括空间站核心舱、实验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在内的11次发射任务。
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明天上午10点45分亮相?
神舟十四号邮宣乘组名单为陈冬(指令长)、刘洋、蔡旭哲。
不知道这个名单是否是正式名单,一切以官方宣布为准吧!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几个航天员吧!
陈冬,男,汉族,籍贯河南郑州,河南洛阳出生,党员,大学本科。1978年12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1999年4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曾任空军某师某团飞行大队大队长,安全飞行150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10年5月,正式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八大类上百个科目的训练任务,通过了各项考核,综合评定成绩优异。2016年6月,入选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
刘洋,女,汉族,1978年10月生,河南林州人,1997年8月入伍,200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社会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工程师。曾当选为2012年中华儿女年度人物。2018年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19年刘洋与“蓝天娃娃”一同迎国庆。2020年被国家航天局聘为“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2012年参与执行了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关于蔡旭哲的介绍比较少,他是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之一,曾为空军歼(强)击机飞行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