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股票,是哪两个将军之间展开的?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我认为历史上真正硬碰硬的战役,我就说滑铁卢战役把,这是拿破仑战争中的最后一战,也确实是一场真正的硬碰硬的战役。
战争的双方分别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以及反法同盟中的英国威灵顿和普鲁士的布吕歇尔之间展开。
战争背景1814年4月,拿破仑波拿巴作为法兰西帝国皇帝,用了十年称霸欧洲,在拿破仑的卓越军事才能指引下,法国扩张成为一个横跨欧洲大陆的帝国,最终拿破仑还是被反法联盟击败,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在法国得以复辟。
但是拿破仑很快就得到消息,人民会欢迎他的回归,人们对导致25年前法国大革命的君主和他的附庸毫无感情,他还得知,他的敌人在维也纳会议上对欧洲的未来产生了纠纷,于是拿破仑决定采取行动。
在被流放了短短10个月后,他回到了法国,当他登上岸的时候,遇到了奉命前来逮捕他的军队,当拿破仑站在军队面前的时候,军队瞬间倒戈,宣布效忠于他,法国人民也很快接受了拿破仑。
在维也纳,反法联盟迅速搁置争议,并且开始集结军队组织新的反法联盟对抗拿破仑。
拿破仑知道他必须在敌人集结以前采取行动各个击破,他指望一场胜利,然后和敌人展开谈判。拿破仑要击败最近的敌人,就是驻扎在比利时的英国和普鲁士军队。
英国军队由威灵顿率领,普鲁士军队的统帅是老将布吕歇尔。
当时拿破仑的军队可以和联军中任何一支在数量上相抗衡,但是如果他们联合起来则会在数量上超过法军。所以拿破仑打算分离他们,并依次击败敌人。
战役前夕1815年6月15日,拿破仑进攻荷兰。
拿破仑首先越过了沙勒罗瓦附近的边界,目的是将英国和普鲁士的军队分开,然后第二天拿破仑派奈伊元帅的左翼部队夺取了在卡特瓦尔的关键路口,奈伊元帅和威灵顿部队发生了冲突,他竭力夺取阵地,联军击退了法军的数次进攻,并且守住了阵地。
而同一天,在利尼附近,拿破仑动用了他的主力部队进攻布吕歇尔的普鲁士军,战斗非常激烈,最终法军获得了胜利,72岁的布吕歇尔的战斗中连战马都被法军击毙,但他得以逃脱。
普鲁士军队虽然撤退了,但并未奔溃,拿破仑派出格鲁希元帅率军追击,他自己则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威灵顿率领的英军身上。
威灵顿第二天才收到了布吕歇尔战败的消息,于是开始组织撤退,行进到了滑铁卢。他得到了布吕歇尔第二天增援的保证,于是就停止了后退的步伐,决定这滑铁卢同拿破仑展开决战。
战前部署威灵顿非常谨慎地选择了战场,他把军队布置在一个平缓的山脊后面以避免法军的炮火,他的右翼驻扎在霍高蒙特,中军驻扎在中间的一个农场,名为La Haye Sainte ,左翼驻扎在Papelotte农场。威灵顿的军队数量和拿破仑数量相当。
威灵顿手上有68000人,分别为英军31000人,荷兰17000人,德国20000人。而拿破仑则拥有72000人。
1815年6月18日,战役开始打响。
这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拿破仑命令格鲁希元帅追击普鲁士军队,使之忙于逃跑,无力支援滑铁卢战场,而拿破仑则乘机击溃威灵顿的军队并打开通往布鲁塞尔的道路。
但是格鲁希在瓦尔夫尔遭到普鲁士军队的顽强抵抗,普鲁士主力就此逃离,并迅速增援威灵顿。
在滑铁卢,拿破仑推迟了进攻,等待地面干燥,这样更有利于法军进攻。
战役过程战役打响于当天早上11点,拿破仑佯攻威灵顿的右翼,霍高蒙特,他希望威灵顿调动部队增援右翼,从而使中军空虚,然后他再对中军发动猛攻。
但霍高蒙特的士兵坚守了一天,一次法军强行穿过了大门,但是在进门后门被关闭,所有入门的人都被射杀。威灵顿后来把这次战斗定位决定性的时刻。
到了中午,法军集中了80门大炮进攻联军的中军主要防线,威灵顿的大部分部队躲在了缓坡后面,但还是有很多炮弹打中了他们,在联军中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下午1点30分,拿破仑派出步兵,法军的先列步兵遭到了训练有素的火枪的还击,随后被重骑兵击退。法军的进攻被粉碎了,两面著名的军旗被英军得到。但是英国重骑兵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们过于深入,四散开来,随即纷纷被击倒。在最脆弱的时候,法国重骑兵展开反击,英军损失惨重。联军骑兵少将威廉庞森死于其中。
下午4点钟左右,奈伊元帅认为联军开始撤退,并率领重骑兵进攻以扩大优势,但是奈伊判断错误,联军组成步兵方阵迎战法国骑兵,法军无法突破这些阵形,他们只能围着方阵打转,直到被击落。奈伊没有使用步兵和炮兵支援进攻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同时布吕歇尔赶到了战场,他们开始从法军的侧翼发动进攻,这就迫使拿破仑派出军队对付布吕歇尔在侧翼的威胁。
下午6点左右,法军占领了战场中央的La Haye Sainte农场,这使得法军得以近距离内用火炮攻击联军方阵,这使得联军伤亡直线上升。
此时看起来,如果威灵顿不撤退,他的军队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但是拿破仑的处境也不乐观,此时普鲁士军队赶到了战场,而拿破仑的大部分军队在进攻威灵顿,只好调动最后的后备军,老年近卫军,这支令欧洲闻风丧胆的部队。
晚上7点30分左右,3000名老兵从他们皇帝面前通过,抵达了中央战场。
威灵顿的红杉军迎击拿破仑的老年近卫军,他们向老年近卫军倾泻炮火,当联军刺刀上枪准备迎战的时候,老年近卫军撤退了。
威灵顿感到了即将而来的胜利,下令全面出击。
同时普鲁士军队在拿破仑的侧翼发动了进攻,老年近卫军溃败的消息传遍了拿破仑的军队,法军爆发了恐慌,士兵开始逃离战场。
只有老年近卫军保持了纪律,发动了一次英雄的但注定失败的防卫行动,拿破仑被迫放弃了他的马车,但也难以摆脱普鲁士骑兵的追击。
战争结果战争以反法联盟获胜而告终。这是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之一,近50000名士兵阵亡,其中联军士兵23000人,法军27000人,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恶劣,许多士兵在战场上躺了数天。
此后拿破仑再次宣布退位,波旁王朝再次复辟。
拿破仑被再一次流放,流放到了一座遥远的大西洋小岛,圣郝勒拿岛,拿破仑这次没能逃跑,在六年后逝世。
为什么里海怪物载重量大?
淘金客跟“地面效应”打过一些交道,“里海怪物”是种地效飞行器,它兼具船和飞机的优点,但安全性是致命伤,同时也有两者的缺点,正是这些难以解决的缺点让它的实用性变得很差。
地面效应通俗一些讲,地效飞行就是利用地面来增加升力。大家都知道固定翼飞机靠机翼产生升力,所谓升力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利用机翼让空气向下运动产生的反作用力。在飞机离地面足够近的距离时,这股向下运动的气流会被地面反弹回来变成向上的气流,吹到机身上,在地面和机身之间形成气垫,产生额外的升力。这就是所谓“地面效应”。
以往“地面效应”不太可控,所以飞机设计时要尽可能避免“地面效应”的影响,因为接近地面的时候通常是飞机起降的时候,速度特别低,飞机上的气动控制面的效果也相对较差。不太可控的“地面效应”让飞机的控制也变得困难,一不小心就产生事故。直升机也同样存在“地面效应”,这时候处理不好的话,地面反弹的气流会在旋翼上形成“涡环”,直接把直升机拍下去,如下图!淘金客原来搞各个各类的无人机、无人直升机时,特别是新型号研发试飞,在降落到离地面2米左右通常就会进入地效区,飞行器就会变得很不稳定。所以非常危险又不得不做的一件事,就是要试出新机型的地效区域,拿出解决办法(比如增加下降速度快速通过地效区,在接近地面时才调整一下姿态减速再降落等等)提供给使用者。
利用地效飞行不过“地面效应”如果利用得当,就会成为好事:二战时就有多个类似的例子,海军舰载机受伤后降到海面的地效高度,能大大节省燃料,挣扎着飞回舰队附近再迫降获救。正是类似的例子多了以后,设计师们就产生了设计专门利用“地面效应”飞行器的想法,这类飞行器以前苏联在里海测试的一系列型号的成就最高,因为外形比较怪异所以被称为“里海怪物”,最明显特征是头部有多台喷气式发动机,如下图红箭头所指,向下吹出气流,大大增加机翼和地面间的地效气垫,提高升力。
一般地效飞行器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更接近飞机,在紧急时可以飞离地效区,升限有的可以达到上千米的空中;一种更接近船舶,不具备脱离地效区飞行的能力,紧急情况下降落到水面变成一艘排水型的船舶。由此可以看出,地效飞行器速度比普通船舶快得多,同时和飞机相比省油得多,也能造得比较大。
里海怪物的没落“里海怪物”有很多种,有类飞机的也有类船舶的,体量也有大有小。大的能携带重型舰导弹的基本全是类船舶型的,无法升空飞行。前苏联研发了多年,一些型号都已经非常接近实用,但最终没有修成果,世界其它国家的地效飞行器也没什么真正量产的,结合前述地效飞行的特点,可以看原因有以下一些:
一、安全性差,在接近海面几米的高度,以近似飞机的高速飞行,安全性着实堪忧。不像普通飞机在遭遇异常的时候,还有足够的高度储备来寻找对策。“里海怪物”一旦出事可能立刻擦到水面机毁人亡,完全来不及做出反应。尤其是作战时,近距离爆炸的冲击波都可能让它完蛋。
二、不适合陆地上使用。虽然海洋占了地球的70%的面积,但人类活动还是在陆地上展开。地效飞行器必须离地面较近的特点,就决定了它们不能在陆地上使用——陆地的地貌太复杂了,地效飞行器很难保持在几米的高度上飞行,这一点就让它的适用范围大大缩小。
三、不适合高海况下使用。海面并不总是风平浪静,有些地方例如大西洋,那是常年有几米高的浪。地效飞行器也不适合在这样的地方使用。之所以叫“里海怪物”,是因为里海基本上就象一块大的湖泊,有足够面积的风平浪静的水域供测试。它们想离开里海都很困难。
四、地效飞行时比船舶更耗油,因为它的速度快,还需要增加发动机来产生足够的地效气垫。如下图。而一旦离开地效区又比飞机更耗油,因为它有很多类似水上飞机的船身设计,空气阻力比较大。
五、技术及结构复杂,造价不比飞机便宜。“里海怪物”的基本结构和飞机类似,采用高价值的轻质合金降低重量,因此比普通船舶贵得多。而且比起普通飞机,还增加了大量用于产生地效气垫的喷气发动机,系统复杂性还要超过飞机,造价、故障率等等都是问题。
如何评价环太平洋?
因为经常有人问,影评前先告诉大家一个可以免费看全网视频网站付费影视和最新院线电影的方法,非常简单,30秒就能学会,关注微信公众号:快乐育儿学,然后发送电影名称就可以观看!
作为eva的粉丝,在电影院里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太激动了,如果你了解eva的话,你把电影的情节直接代入到eva里,你就明白电影里的设定了,编剧一定是庵野秀明的脑残粉!
先看eva的剧情,使徒要杀死全人类,必须要接触到藏在(它们以为)日本箱根NERV总部的亚当,释放第三地冲击摧毁世界。
而电影的剧情是,使徒...不对,是先驱要用怪兽到日本富士山用血液引爆,让人类变橙汁...是毒死人类改造地球,人类就造了机甲阻止先驱。
这样一看是不是就合理了。男主角就是成年版真嗣,因为上一部男主拯救了世界,他自己却不愿意开机甲,在总部基地的时候也一直又说要走,有一次男主回忆为了向父亲证明自己,偷偷开机甲却立马压力太大失败了,eva里真嗣也是不想驾驶eva只是因为父亲叫他过来他也想证明自己,有一次冲动驾驶初号机在总部暴走也是立马被催眠制止住。
森麻子就是美里,因为麻子的死让男主留了下来,eva里最后因为美里的死给真嗣最后一丝希望所以驾驶上了初号机。
eva里驾驶机甲必须要求同步率,根据驾驶员的心之壁垒决定的,只要打破心之壁垒就可以完全实现同步,也就是人类补完计划的一部分,让人与人之间打破隔阂互相理解,也是eva动漫的主旨。而电影里驾驶机甲必须要两位驾驶员,不光自己一个人要克服以前的记忆,还要互相理解对方的想法,这样才能保持神经同步操作机甲,是不是很像。
而反派的叛变是因为和先驱交流被入侵感染了,先驱在上一部电影里失败之后也进化了更高的智商。eva里使徒的智商也在不断进化,使徒入侵了三号机攻击NERV,但被阻止。第七话-人造之物里一个公司打算用无人机代替eva,但是发布会时被加持改了数据导致无人机失控,电影里邵氏公司也打算用无人机代替机甲,也是发布会的时候被反派留了后门可以控制感染无人机。还有无人机被感染变身时特别像eva暴走后脱掉束缚器。
eva里使徒的目的是为了接触藏在日本的亚当(白之月)引发冲击让人类变橙汁改造世界(但是被骗了这个不重要),富士山就是“白之月”,怪兽必须到达富士山用血液和富士山的稀有元素融合引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怪兽们只是破坏了几个城市却没有去摧毁世界,先驱是要改造地球,摧毁机甲不是它们的目标。
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为什么驾驶员都是少年,电影里解释因为驾驶员年少时一起训练一起成长更容易培养默契度,eva是成年人心思太复杂神经同步率不高所以选少年,电影怪兽袭击日本东京时大家都跑进避难所,还有机甲的脱离仓设定都和eva很像。
这就是我看电影时候的想法,所以为什么很多人说环2不好看,是因为他们没看过eva,觉得那些设定很奇葩。但是作为机甲和EVA的粉丝,我就觉得在IMAX上机甲打怪兽超爽的😂,最后决战前BGM响起来超级燃的,之前环太平洋上映的时候没去电影院看,这次终于弥补了一些自己
还有,我就是来看机甲打怪兽的爆米花电影的,别跟我说什么剧情辣鸡,人物塑造辣鸡,景甜宇宙啥的,看的爽就行了
历史上有哪些弄巧成拙的故事?
弄巧成拙的本意是想卖弄聪明,将事情做好,但最终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做了蠢事,将事情变得更糟。除了成语“弄巧成拙”本身的成语典故外,在我国历史上还有很多类似于弄巧成拙的故事,如:
邯郸学步:故事主人公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优雅的走路姿势,反而连原本的走路方式也忘记,最终只能爬回故国;韩王的疲惫之策却造福了秦国:战国时期的韩王命郑国去秦国修水渠,原本是想疲秦、拖垮秦国,但最终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适得其反,给秦国添加数万顷良田,使秦国更加强大。
成语“弄巧成拙”的典故在北宋时期,有位著名的画家孙知微,非常擅长画人物。他画中的人物神态逼真,宛如活过来一样,因此当时的人都争着想找他画画,也有很多喜爱画画的人向他学习。
一次,孙知微受一寺庙(寿宁寺)的委托,画一幅《九曜星君图》。接到委托后的孙知微便开始用心构思作画,当只剩下最后一道工序时,恰巧有朋友到访,邀请他去饮酒。
孙知微仔细看了看作品,感觉还算满意,加上《九曜星君图》也只剩下最后的着色部分,于是孙知微放下手头上的工作,将最后的收尾工作交由弟子们完成,并对弟子们说:
“这幅画的线条我已经全部画好,剩下的着色部分,你们要小心些,不要用错了颜色,在我回来时,希望完成这幅画。”
孙知微刚走,他的一群弟子便围着老师的画开始交流起来。
在一群弟子都在互相讨论时,只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弟子一言不发。于是有人便问童仁益为什么不说话,是老师这幅画有什么不足之处吗?
而童仁益平时就喜欢哗众取宠,卖弄自己的小聪明,这下可找到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他便故作高深地模样说:
“画中人物的神态很传神,但画中童子手中的水晶瓶却好像少了点东西。老师每次画瓶子时,都要在瓶中画一支梅花,这次却没有,想来是老师着急出门的原因吧!”
此时的童仁益已经忘了老师出门前的叮嘱(孙知微在出门前就仔细看过《九曜星君图》,并叮嘱众弟子,画已经全部画好,小心完成着色即可),于是就在画中瓶口处补画了一支红莲花。
最终孙知微从朋友家回来后,拿起画一看,一眼就发现画中多了一朵莲花,于是又气又笑地问道:“这是谁干的蠢事,画蛇添足也就算了,这简直就是弄巧成拙!”,说完便将此画撕了。
此时大家也能想到是那多出来的一朵莲花影响了整幅画,原因是童子手中的瓶子并非是普通的花瓶,而是水暖星君降服水怪所用的镇妖瓶。若是没有添上莲花,还是宝瓶,添了一朵莲花,反而变成了普通的花瓶。
原本是一副很好的作品,就因为童仁益一个卖弄聪明的举动,反而影响了画中的神韵,沦为一地碎纸。
通过童仁益的故事也让我们明白:在生活中,千万不要自作聪明,在自己没有成熟的想法和见解时就不要去炫耀,俗话说“没有那金刚钻,就别揽那瓷器活,”,不然最终只会显露自己的无知和浅薄,沦为大家的笑料。
邯郸学步的故事邯郸学步的典故来源于我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燕国的一个少年。
这位身在燕国寿陵的少年,只因听说赵国邯郸人的走路姿势非常优美,便决定前去学习。
当他不远千里到达赵国都城邯郸后,终于看到了邯郸人十分优雅的走路姿势,于是少年便在大街上跟随着路人模仿了起来。
不过这位少年愣是学着邯郸人走路模仿了好几天,但是无论他怎么学也学不会,不仅没有学会,反倒他自己的走路姿势比起之前还要更加难。
而且这位少年还没有放弃,反而认为自己之前的走路方式有问题。于是他更加卖力地学了起来,决定从头学起,这次他不仅模仿邯郸人的走路姿势,还仔细推敲下一步的动作,学得极为认真。
最终经过三个月的刻苦练习,这位少年还是没有学会,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路方式都给学忘了,以至于都不知道该如何走路,最后只好爬着回了燕国。
如果站在学习角度来看,这位燕国少年的精神应该得到肯定,但站在普通的人角度来看,他最终的结果却是弄巧成拙,以至于连自己原本的走路方式都能忘记,导致路都不会走,这种盲目的学习是不可取的。比如古代皇帝的威严,并不能通过模仿帝王的行为、说话方式就可以有的,这与帝王的家庭环境、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不是一蹴而就的。
韩王的疲惫之策,却是为秦国作嫁衣在战国后期,韩国作为战国七雄中实力较为弱小的国家,面对强大的秦国,根本无力对抗,但韩国又不想被秦国吞并。于是韩王企图想用疲秦之策削弱秦国,使秦国无力再征伐韩国。但最后韩王不仅没有没有拖垮秦国、达到预期目的,反而适得其反,韩国人郑国为秦国修建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郑国渠,最终却给秦国增加了四万多顷沃土良田,使秦国的关中地区变得更加富饶,国力更加强大。
众所周知,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在战国后期已经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秦国军事强大,国家富裕,加上又有统一天下的野心,从秦孝公开始就一直不断地蚕食各国的土地。逐渐强大起来的秦国,让诸侯列国深感不安,担心被秦国吞并,尤其是一些弱国、小国。
《史记》记载:“昭襄王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韩,拔九城,斩首五万。四十四年,攻韩南阳,取之。四十五年,五大夫贲攻韩,取十城。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五十一年,将军摎攻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庄襄王元年,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
在秦国对外的扩张战争中,和秦国相邻的韩国就经常被秦军攻伐,韩国的陉城、南阳、阳城、负黍、城皋、荥阳等数十座城邑都被秦军先后攻占,但韩国碍于秦国强大的实力,不敢与其抗衡。
不过韩国也不想被秦统治,于是韩王只能想其他办法来化解秦国对韩国的攻势。在韩桓惠王二十七年,韩王命水工郑国西去秦国,劝说秦王修建水利工程,目的是为了耗费秦国的人力和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国力和军事力量,使秦国无力东出攻打韩国。
至于韩王为什么不选别人,而是选了一个水工郑国?因为郑国虽是韩国人,但并非韩国的朝臣要员,只是一介水工,属于纯粹的技术人员,派郑国入秦,不容易被秦王发觉,远比派遣一个韩国大臣要安全的多。
于是郑国带着目的前往秦国,游说秦国凿穿经水,修一条长三百多里的水渠,引泾河水入洛水,灌溉农田。最终秦王嬴政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命其主持一系列开凿工程,为秦国修建水渠。
可见韩王的疲秦之策算是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但最终的结果却令韩王始料不及。郑国虽然是带有目的为秦国修建水渠,但郑国却是一个工作狂,水渠工程开始之后,郑国已经完全忘了自己入秦的目的,一心一意投入到修渠的工作中。
但工程在未完成之前,郑国入秦的目的最终还是被秦国发现,不过秦王并没有处置郑国。郑国对秦王表明,渠成之后是对秦有利的,并且郑国忘我的工作态度也被秦王看在眼里,于是嬴政对郑国加以重用,继续让他负责修水渠。
《史记》记载:“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最终水渠在顺利完工后,秦国的关中地区在泾河水的灌溉下成为千里沃野,亩产高达六石四斗。秦国为此又多出了四万多顷的肥美良田,关中地区也成为秦国最富庶的地区,秦国变得更加富强,此渠也以郑国之名命名,人称“郑国渠”。
从此秦国的粮食产量大增,加上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秦国终于有能力开启统一六国的战争,而韩王的疲秦之策不仅没有成功,反而为秦人做了嫁衣,造福了秦国。
站在秦国的角度来看,韩王属于大好人,但站在韩国的角度来看,韩王此举就是典型的弄巧成拙,不仅没有削弱秦国,反而加速了韩国的灭亡,成为第一个被秦国吞并的国家,可以说是“赔了郑国又灭国”!
你还知道哪些弄巧成拙的故事,欢迎在下方留言区探讨。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拜登和普京谁是最后的赢家?
普京。
一是,两者对这场冲突的态度不同。对于俄罗斯来说,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争。对于美国来说,最大的敌人不是俄罗斯而是中国。所以,美国人一定会在合适的程度支持这场冲突,而不是全力以赴。
二是,普京的深谋远虑。2014年,他派出斯特列科夫平定了克里米亚。出身军人世家的斯特列科夫,崇尚皇俄派思想。也是一名军事天才。借着政变后乌克兰一片混乱之机,俄罗斯轻松地拿下了克里米亚半岛。然后,俄罗斯又开始与西方就明斯克协议进行和谈。
此后的几年,俄罗斯开始加紧备战。俄罗斯非常清楚,他们与美国、北约以及乌克兰必有一战。果然,2022年2月24日爆发了这场战争。普京做了8年的准备,而拜登却是2021年1月20日才宣誓就任美国总统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