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逆回购骗局,都说今天8月1日是美国债到期之日?
谢邀!
首先简答:此问题是个伪命题,虽说美债发行是有上限的,是根据美国GDP而定的,每次修改上限,必须由美国国会通过,不过,每次最终国会都会通过,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国会已修改债务上限98次,其中大部分是将债务上限调高一定额度。不过,2013年以来,美国国会不再直接调高债务上限,而是设置时限暂停债务上限生效,允许财政部在此期间不受限制地发债。这次,美国联邦政府债务上限在暂停两年后将于今年8月1日恢复生效。由于目前美国国会民主、共和两党远未就提高债务上限达成共识,美国财政部将不能继续发债,不过,估计将动用非常规措施来腾挪举债空间和争取时间。
事实上,从历史上看,两党多次就债务上限展开博弈,但都在“最后一刻”前达成协议,均不敢引爆债务违约这颗“核弹”。财长耶伦此前警告,“债务违约将对美国经济和所有美国人生计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
更关键的问题是,债务违约将严重削弱美国借债信誉,甚至可能动摇美元的主要储备货币地位,引发投资者抛售美国国债。而美国必须保持美元的铸币权,就不可能让美债default(违约),很简单,一旦没了信用,美元就完蛋了!只要扪心自问即可,如果你是美国,你怎么选择,会放弃铸币权吗?
顺便提一下,纽约联储数据显示,美联储逆回购需求有史以来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市场预期,由于现金余额仍居高不下,对美联储逆回购工具的需求可能会继续上升。到今年年底,该操作吸引的现金规模可能会超过2万亿美元。这显然意味着美联储在Taper,是经济危机后美联储货币政策Normalization(正常化)的重要环节。
同时,我们只要对比一下疫情之后,全球主要国家央行释放出的货币(或新增债务),就会发现,美国(放出的美元)恰恰是算相对温和的,也就是说,如果全球各国做一场选丑比赛的话,美元恰恰是一群丑女之中,相对不那么丑的,更准确地形容是:一群瞎子中的独眼龙。大家可以去查一下各国的债务和GDP之比(债务占GDP比重),目前,美国为123%,新加坡就超过了美国(GDP的1.27倍)、希腊是1.76倍、而日本更在200%以上……
果不其然,话音刚落,Treasury Dept to invoke ‘extraordinary measures’ as Congress misses debt-ceiling deadline,耶伦刚才宣布:“由于国会错过债务上限期限,财政部将采取‘非常规措施’”,这些所谓的“非常规措施”将允许财政部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内无需发行新债就可以还清政府的账单。
总之,本问题“崩盘违约木有?”是个不存在的伪命题,虽说美国国债好似“庞氏骗局”,但迄今为止,美债依然是全球信用最好的国债,因为,货币好坏是相对而言的,美元恰恰好似一群瞎子中的独眼龙,一群丑女中相对而言最不难看的那位,只要控制在适度范围之内,即能不断地扩大债务,慢慢儿地还利息即可……点到为止吧。
最后,再顺便打个小广告,“陈思进财经漫画”系列第一部《漫画生活中的财经》新鲜出炉、第二部《漫画生活中的金融》即将出版,谢谢关注!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购买银行理财需要注意哪些陷阱?
读大学的表妹告诉我,支付宝骗了她!买的时候明明说收益是19.94%。
结果她买进18块钱,前面赚2分,昨天亏1分!
我听后哭笑不得,给她讲了下面一个故事:
2015年底,南京银行一款名为“鑫元半年定开债券”的产品,预期年化收益26%,按说是一款中低风险等级、稳健增长的理财产品。半年后投资人去银行取钱,发现:不仅没赚钱,还亏了15%。
表妹很诧异:银行也骗人?这太不可思议了!
南京银行的故事,至少包含了3个普通投资朋友不容易发现的雷点:
雷点1:预期收益很多投资朋友选购理财产品,看到“预期收益”,就以为是到手的利润。
“鑫元半年定开债券”预期半年13%的收益没有兑现,反而亏了15%,找银行理论,得到的答复只有一句:预期收益≠实际收益,《风险揭示书》和《产品说明书》都有告知。
其实,鑫元基金半年定开债基金合同中明确约定:投资于债券资产的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的80%,投资于权益类资产(包括股票、权证等)的比例不高于基金资产的20%。这个投向比例,符合证监会对债券型基金的规定。
为避免预期收益陷阱,购买理财产品
,看推广页面和销售传单不如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阅读过程中,先看【保本比例】和【风险等级】,再看【预期收益】,这样,至少你能清醒地认识到:哪些产品一定有收益,哪些不一定,风险高不高。
雷点2:发行人“鑫元半年定开债券”通过南京银行发售,但发行人却是上海鑫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并不是南京银行。
银行理财产品分为两种:银行自有理财产品和代销产品。银行自有理财产品,发行人是银行,安全性相对较高。而绝大多数银行在销产品是代销产品
,这类产品通过银行网点、APP、网站等银行渠道销售,发行人是其他资产管理结构。对于代销产品,银行不负责管理,产品的信用背书,不该看银行,该看基金、信托等发行机构。
不少投资朋友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安全、可靠,殊不知,部分银行代销产品可能是“披着羊皮的狼”,多了银行的信用背书,让人
毫无防备地引狼入室,然后自担风险。
投资朋友该如何识别银行代销产品呢?最简单的方法是:登录权威网站查询。银行自有理财产品,均会在产品说明书正文显著位置标注产品登记编码(以“C”开头的14位数),没标的都不是。
雷点3:风险匹配
相信购买“鑫元半年定开债券”的投资者,都填写过《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问卷》,但为什么还是买了不适合自己的产品呢?
“郑人买履”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一个郑国人想买双鞋,他量好自己脚的尺码。上集时却忘了带,挑好鞋子款式,发现没带尺码,返回家中取,等到他返回集市,集市已散。
即便拿着“尺码”上集,我相信“郑人”也买不到合适的鞋,脚不是长方体,人也不可能通过风险测评的分数,准确测出个人实际风险承受能力。
测评问卷的10~20道题目,哪道题分值高,那道题分值低,监管部门并未明文规定,想卖给你产品,只要将衡量“资产”的选项分数设高,保证有钱购买产品的人,都能通过测评。
另外,题目选项对应的分值,监管未明文规定。所以类似下面的一道题:
您打算重点投资于哪些种类的投资品种?
A. 债券、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等固定收益类投资品种
B. 股票、混合型基金、偏股型基金、股票型基金等权益类投资品种
C. 期货、融资融券等
D. 复杂或高风险金融产品或服务
E. 其他产品或服务
机构完全可以这样设置:无论你选择任何选项,都将得到4~5分。
这种情况下,你买到超出自己风险承受的产品,有什么奇怪呢?
投资朋友在购买理财产品过程中,遇到R4、R5类产品,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账户里100w变70w,我是否愿意接受?
以往,在老百姓眼里,类似“鑫元半年定开债券”的债券型
基金,几乎是没有风险的,和货币型基金差不多,可享受刚性兑付的安全感。
自2014年3月5日*ST超日发布公告:2011年公司债券第二期利息无法按期全额支付,我国债券刚性兑付铁律就被打破了。
近2年,债券违约高发,债券型基金自然也不得安生,但监管并未及时调整债券型基金得风险适配等级,根据投向比例,R3、R4、R5的都有,所以投资者很容易买到并不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除此外,投资者一定要再看产品是封闭型还是开放型,开放型产品发现势头不对,可以立马跑人,而类似“鑫元半年定开债券”等有封闭期限的产品,封闭期内,完全任人宰割。
随着《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的落地,银行理财产品刚性兑付被打破,银行保本型理财会成为历史。
之后银行客户经理向你推荐“理财产品”,承诺“保本”时,第一句可以问:新指导意见实施了,还有“保本”的理财?是保险产品吗?第二句问:《产品说明书》呢?我先看看!
这样,基本能砍掉一半的大忽悠!
你觉得现在的银行理财还能买吗?
出现这个担忧,是2017年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意见稿中提出:“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金融机构不得开展表内资管业务,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同时,对资管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不设定预期收益率,按净值申购、赎回,不再保证投资人的收益,从根本上打破刚性兑付”
说人话就是,商业银行以后销售理财产品,不得宣传或承诺保本保收益,因此近一年来,媒体宣传的保本产品再见的原因。
但是在完全执行新规前,银保监会给予银行一定的过渡期,至2020年12月31日,也就是说这段时间还有明确保本保收益的产品,但只能是旧的产品到期继续使用该额度,不会重新再批准和发行。过渡期结束后,银行将不得再发行或者存续违反规定的理财产品。
那出现这样的规定是不是就代表以后的银行理财产品就不能购买呢?
不是的。余额宝背后的货币基金也是没有写保本保收益的,那为什么大家依然还去买?依然觉得安全呢?
关键是看产品投向!
我们看看余额宝背后的货币基金,华安日日鑫的投资范围,主要都是现金,通知 存款,短期融资券,一年以内(含一年)的银行定期存款、大额存单,期限在一 年以内(含一年)的债券回购,期限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中央银行票据等等。
这些资产都有一个特点,安全性高,流动性前。通知存款,就是银行的短期定期存款;一年内的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利息更高,金额更大的定期存款;央行票据,就是央行向上也有银行发行的债券。
这些资产都是金融市场上除了现金以后,流动性和安全性最高的资产了,如果投资这些都出现风险,那估计你投资任何其他产品都不会安全。
所以为什么货币基金虽然不写保本,但却能保本,因为投资范围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你想亏损都有点难,最多就是收益低一点。这个也是为什么货币基金成立15年来,只发生过2次因流动性出现的小幅亏损的原因,本质上就是保本产品了。
回到题目上面来。银行虽然不能发行写着保本保收益的产品,注意,是不能发行写着保本保收益,不是不能发行保本保收益的产品。下图就是银行理财产品按风险的大小进行的分类,一般R1\R2都是风险很低的产品,购买这些产品一般安全性还是比较高的,同样他们也不写保本保收益的。
实质上保本保收益的产品依然还是可以发,只是不能宣传是保本保收益,投资者依然可以在银行购买低风险类的理财产品,安全性和收益率和以前没有太大的区别,相比可能更安全了。因为新规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管理要求、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近银行理财产品又出了新规,银保监会制定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记者调查发现,银行的多款理财产品投资门槛已经从原来的5万元下调至1万元。
但是说实话,五大行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没有什么竞争优势,除非有业务往来,在本来就要存放一点现金的情况下,也就可以顺带买一些。相比一些商业银行和地方农商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会更高一些。
比如下图,是新浪财经联合普盖标准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排行榜。我可以明显的看到,收益率排名靠前的没有五大行的身影。
数据显示,本周在售的1499款银行理财产品中,平均预期收益率4.49%。除结构性产品外,本周272款产品(占比18.15 %)预期收益率在5.00%及以上,其中预期收益率达到6.00%及以上的产品1款。
综上所述,银行的理财产品依然可以购买,产品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该有的依然有,只是不能宣传和写到合同中,说是保本保收益,实际上产品还是那个产品。
另外,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还是可以的,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的资金安排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
切忌只听银行客户经理和产品经理的口述,一定要关注产品的具体投向,确保投资的产品的具体投向,为自己的资金安全负责。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手动码字,分享不易,感谢点赞。
老人彻夜排队买国债?
老年人对国债热情不减,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市场上缺乏低门槛、高性价比的靠谱投资产品。
什么是国债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券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由于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市场上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没错,安全性比银行存款还高,因为它是由国家背书的。
国债的利率根据财政部公告,今年储蓄国债第一期期限为3年,最大发行额180亿元,票面年利率4%;第二期期限为5年,最大发行额120亿元,票面年利率4.27%。两期国债发行期为2019年3月10日至2019年3月19日,最低认购金额为100元。
严格上来说,国债的利率并不算太高,特别是相对于广大的地方中小银行来说,这个利率甚至有一定的劣势。但是国债之所以受中老年人喜爱,主要系国债的利率对标的是四大行(而很多老年人存款只选择四大行,对于其余的中小银行他们都抱有不信任的态度),国债的三年期和五年期的利率都高于四大行的同档期的存款利率,且国债提前支取利率的损失幅度也低于四大行的定期存款。四大行普通的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都是按照活期计算利息,而国债提取利息规则如下。因此国债才会受众多老年人的喜爱。
其实目前的银行的大额存单具有比国债更大的优势,且四大行大额存单的利率也不输于国债的利率,但是很多老年人没选择,主要系大额存单的起投金额都在20万、30万,对普通老年人来说,门槛太高(国债的起购点仅需要100元而已)。
国债的发行时间每年的3月份到11月份,每个月的10号,国家都会发售一批储蓄式国债,其中3月、5月、9月、11月为凭证式国债,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4月、6月、7月、8月、10月为电子式国债,每年付息一次,到期还本。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国债的发行期数蛮多的,那为什么会出现通宵排队抢购的情况呢?在银行工作的就知道,现实中只有每年第一批储蓄国债会出现抢购,主要原因系:一则经过三个月空档期(每年的12月-2月停售)储备了一部分客户,二则老年人只买凭证式的国债(有纸质凭证,电子式国债没有凭证资料,老年人不放心,如果3月份没买到,要等到下次5月份,相当于空档近半年。
总结对于年轻人而言,其实有更多更好的选择,特别是年轻人熟悉互联网操作,民营银行的存款利率高于国债利率比比皆是。当然,对于老年人而言,随着结构性存款等保本理财逐渐退出市场,非保本理财也摘下了刚性兑付的保护伞。面对市场上令人眼花缭乱的理财产品,国债未尝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火花塞回收提炼靠谱吗?
火花塞回收提炼靠谱。
一般回购大量的旧火花塞后,人们会对其进行提炼,提炼出火花塞中的铂金、铱金以及废钢,一般,一吨废旧火花塞含有50克铂金,而目前市场上,铂金的售价为340块钱一克,按50克计算的话,一吨废旧火花塞的铂金的价格为17000元,所以将废旧火花塞重新利用,变废为宝,将其提炼出铱金、铂金以及钢材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