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我之前瞎折腾沪深300etf套利这事儿。
起因挺简单的,就是老看到有人说ETF价格会偏离它的实际价值,这里头有差价可以赚。听着挺美的,感觉像是捡钱,就想着自己也试试看能不能捞点。
准备阶段的折腾
第一步,你得有家伙事儿。这套利,按理说,主要是在两个市场搞:一个是你平时买卖股票的二级市场,买卖ETF份额;另一个是一级市场,就是直接跟基金公司申购或者赎回ETF份额。
我先确保我的证券账户是正常的,能在场内买卖沪深300ETF,这步没啥难度,炒股的都有。
麻烦的是一级市场申购赎回。我跑去问下我开户的券商,嚯,那个门槛可不低。不是说你有钱就行,关键是那个申购赎回的起点,一般都是几十万份甚至上百万份起步。你想想,一个沪深300ETF,就算按4块钱算,一百万份那就是400万人民币。这一下就把我这种小散给挡外头。
有人说不是有50万门槛就能玩期权啥的吗?那跟这个ETF申赎套利还不是一回事,那个资金门槛是针对某些衍生品或者特定权限的,搞ETF一级市场申赎,主要还是看份额起点,那个资金量要求大多。
实际操作与观察
既然一级市场玩不,那还能咋套利?只能在二级市场上想想办法。主要思路就变成盯住ETF的实时市场价格和它的实时估算净值(IOPV)。
这个IOPV,就是券商根据ETF持仓的股票实时价格算出来的一个参考净值,一般交易软件里都能看到。理论上,ETF的市场价应该紧跟着IOPV走。
如果市场价 > IOPV,这叫溢价。
如果市场价 < IOPV,这叫折价。
我想的“套利”,就简化成:
- 看到折价比较大的时候,赶紧在二级市场买入ETF份额,赌它价格会涨回IOPV附近。
- 看到溢价比较大的时候,要是手里有ETF份额,就赶紧卖掉,赌它价格会跌回IOPV附近。
说干就干。我找个交易日,开交易软件,把沪深300ETF(比如代码510300这种规模大的)的行情界面和它的IOPV数据放在一起盯着看。
确实能看到价格是围绕着IOPV上下波动的。有时候,价格会突然被打下去,出现明显的折价,比如低个千分之一、千分之二。这时候我就心痒痒,觉得机会来。
我就试着在看到比较明显的折价时,快速下单买入一些。比如,IOPV显示是4.000,市价跌到3.992,看起来有千分之二的折价空间。我就买一点,想着等它涨回4.000就卖掉。
然后?现实挺骨感的。
- 速度跟不上: 等我看到折价,判断一下,再到下单成交,那价格可能已经变。很多时候,那个折价稍纵即逝,等你反应过来,肉没。明显感觉到这活儿得靠程序化交易,手动操作太慢。
- 成本问题: 买卖ETF也是有手续费的。虽然比股票低,但也是成本。千分之一、千分之二的价差,扣掉一来一回的交易成本,可能就没啥赚头,甚至还亏点。得抓到更大的价差才行,但大价差出现的机会更少,也更抢手。
- 波动风险: 你以为你是在折价时买入等修复?但市场可能继续跌,折价可能变得更大。你买进去,它没涨回IOPV,反而跟着大盘一起往下掉,那就不是套利,变成抄底抄在半山腰。
- IOPV的滞后性: 那个IOPV也是估算的,跟盘中实际净值可能有微小偏差,而且可能也有一点点延迟。完全依赖它也不靠谱。
最终的体会
折腾一段时间,我发现,对于我这种普通散户来说,想通过盯市价和IOPV的差价来做沪深300ETF套利,基本上就是个伪命题。
真正的、能稳定赚钱的ETF套利,还得是那种能同时操作一级市场申购赎回和二级市场买卖的大资金玩家,他们有资金实力跨过那个高门槛,有专门的系统来实时监控和执行,还能拿到更低的费率。他们做的才是利用机制赚钱。
我这种在二级市场追逐微小价差的行为,说白更像是超短线交易,赌的是价格短时间内的回归,风险一点也不小,跟“套利”这两个字蕴含的低风险、稳定收益完全不搭边。偶尔可能抓住机会赚点蚊子腿肉,但更多时候是白忙活,甚至可能亏手续费或者承担市场波动的风险。
后来我也就不再痴迷这个。认清现实,这碗饭不是我能吃的。老老实实做自己看得懂的投资或者投机,比追逐这种看起来很美、实际上手很难的概念要靠谱得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