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抽空,我琢磨了一下包钢股份这个票,主要是想弄明白它现在大概是个啥价位,是贵了还是便宜了。咱也不是啥专业机构,就是自己瞎鼓捣,记录一下过程,也算是给自己做个备忘。
第一步:先扒拉基础信息
我先是打开了平时看盘的软件,找到了包钢股份。第一眼肯定是看它最近的股价走势,心里有个大概印象。然后就得去翻翻它的基本资料了,比如它是干啥的,主营业务是钢铁没错,但好像还有个挺重要的业务是稀土,这点得记下,后面分析估值肯定要考虑。
第二步:找找关键数据
接下来就得找些硬指标了。我看大家平时老说市盈率(PE)和市净率(PB),那我也就主要看这俩。我翻了下软件里的数据:
- 市净率 (PB): 这个指标我瞅了瞅,好像是1点几倍。这个数字单独看没啥意思,得比较。我模糊记得好像一般的钢铁股PB都比较低,可能都不到1。包钢这个1点几,不算低。
- 市盈率 (PE): 再看PE,这就有点尴尬了。我看到它最近的业绩好像不太行,甚至有季度是亏钱的。这亏钱的时候,PE要么是负的,要么就高得离谱,参考意义就不大了。所以PE这个指标,在它现在这个阶段,感觉用处不大。
除了这俩,我也顺便看了看它的总市值、负债情况这些,心里大概有个数。
第三步:开始估摸着估值
数据扒拉得差不多了,就开始估值了。这玩意儿方法挺多的,听过什么现金流折现法(DCF),但那个太复杂了,公式套来套去的,咱普通人搞不定,也拿不到那么多内部数据。所以还是用简单粗暴点的方法,就是比较。
主要还是用市净率(PB)来比较:
- 和自己比: 我就去找了包钢股份过去几年的PB数据,拉了个曲线图出来看看。现在这个1点几倍的PB,跟它自己历史上的高点比、低点比,大概在哪个位置?是算高还是算低?这一比,心里就能稍微有点谱。
- 和同行比: 光跟自己比还不行,还得跟别人比。我就找了几个其他的钢铁股,看看人家的PB是多少。这么一比,发现包钢的PB确实比那些纯搞钢铁的高一些。这时候就得想起它那个稀土业务了,可能市场觉得它有稀土,所以给了高一点的估值?这也说得通。
- 考虑稀土因素: 这就比较麻烦了。因为它不是纯粹的钢铁股,也不是纯粹的稀土股。我只能大概毛估估,参考一下那些主营稀土的公司大概是什么估值水平,然后结合钢铁行业的估值,自己心里做个权衡。感觉这块儿弹性就比较大了,不好量化。
市盈率(PE)这边基本放弃: 因为盈利波动太大,特别是现在业绩不好的时候,PE失真严重,没法用它来做主要参考。
第四步:结合行业和市场瞎琢磨
光看估值指标还不够,还得想想大环境。钢铁这玩意儿,典型的周期行业,跟宏观经济、基建、房地产啥的绑得死死的。现在大环境咋样?钢铁需求强不强?原材料铁矿石价格高不高?这些都会影响它的盈利,进而影响市场给它的估值。
还有稀土那边,政策咋样?价格走势如何?这些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把这些因素都掺和进来想一想,就更头大了。变量太多,没法算得清清楚楚。
得出个模糊的感觉
一顿操作猛如虎,也没得到一个精确的“合理股价”。估值这事儿,尤其是对包钢这种混合了周期性钢铁和资源性稀土的公司,本来就挺模糊的。
我个人的实践感受就是:
- 看PB相对靠谱点: 比起没法看的PE,PB至少还能提供一个相对坐标。
- 比较很重要: 跟自己历史比,跟同行比,能大概知道它现在的位置。
- 稀土是个加分项,也是不确定项: 它的存在让包钢不同于一般钢企,但也增加了分析难度。
- 最终还是毛估估: 没法精确计算,只能结合各种信息,形成一个大概的感觉,是偏高、偏低,还是差不多。
整个过程就是这样,找数据、做比较、再结合自己的理解瞎琢磨。说白了,就是力求给自己一个不买/不卖/加仓/减仓的理由,让自己心里踏实点。这估值,真是个毛估估的活儿,主要是过程,结果嘛市场说了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