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搞港股打新这事儿,也挺偶然的。一开始就是听周围哥们儿瞎聊,说谁谁谁打中了哪个新股,上市第一天就赚了顿大餐钱。听得多了,心里就有点痒痒,琢磨着是不是我也能试试,万一运气反正看起来门槛不高,动动手指头的事儿。
开搞前的准备
第一步就是开户。 这玩意儿不像买菜,得先有个能买港股的券商账户。我当时也是摸索着来,对比了好几家券商,看他们的手续费、软件好不好用这些。选了一家,感觉还行,就开始填资料、上传身份证什么的。中间还涉及到要搞个香港银行卡,或者有的券商能直接让你用内地的卡换汇入金,稍微折腾了一下,总算是把账户开好了,钱也换成港币转进去了。
接着就是稍微学了点皮毛。 什么叫“打新”?不就是公司第一次把股票拿出来卖,我们去申请买嘛然后又看到什么“孖展”,一开始还以为是啥高科技,搞明白了就是向券商借钱去申购,放大你的申购金额,提高中签的可能性,当然也要付利息。还有什么“中签率”、“一手中签率”,大概意思就是申请的人多,分的就少,看运气。
我的打新实践过程
准备妥当,钱也到位了,就开始找目标了。那时候正好有个挺火的公司要上市,讨论度很高,感觉挺靠谱的。我就跟着凑热闹,第一次操作还挺紧张的。
- 选股: 也没啥深入研究,主要就是看名气大不大,保荐人(就是帮公司上市的机构)是不是有名的那几家。
- 申购: 打开券商软件,找到新股申购的入口,点了进去。看到可以选申购多少股,还能选要不要用“孖展”。我第一次胆子小,就没用孖展,老老实实用了自己的本金,申购了一手。
- 等待: 点完确认,钱就被冻结了。接下来就是等,等公布中签结果。那几天心里是有点小期待的,时不时就刷一下软件看有没有消息。
结果出来了,还真让我中了一手! 当时挺兴奋的,感觉自己运气不错。然后就等着上市那天了。
卖出和反思
上市前一天晚上还有个叫“暗盘”的交易,就是私底下提前买卖。我没参与,想着还是等正式上市再说。到了上市那天,开盘前我就守在电脑旁边了。
一开盘,股价果然涨了! 比发行价高了不少。我当时心里那个激动,赶紧挂单卖出。也没多想,就觉得落袋为安最重要。看别人说,一般开盘那会儿或者上午十点左右卖出,收益可能比较我也没多琢磨,看到有赚就跑了。算下来,扣掉手续费、交易费啥的,确实赚了点小钱,够出去吃顿好的了。
但这玩意儿不是每次都灵。 后来我又参与了好几次,有赚有赔。遇到过那种一上市就跌破发行价的,叫“破发”,你要是卖晚了,或者舍不得割肉,那就亏钱了。也遇到过涨得特别猛的,但你卖早了,后面涨再多也跟你没关系了,心里又有点小后悔。
搞了几次之后,我就慢慢总结出点自己的想法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打新不炒新”。 中签了,上市第一天找个机会就卖,不管后面是涨是跌,赚了认知内的钱就行。千万别想着能抓住什么最高点,也别因为跌了就死拿着不放,想着能反弹。那是炒股的逻辑了,打新就图个短平快。
我还发现,那些认购特别火爆的,中签率低得可怜,就算中了也分不到多少股,有时候折腾半天,赚的钱还不够付孖展利息的。反而有些看起来一般的,中签率高点,要是上市表现还行,也能有点小收获。所以后来我也不光看热度了,也稍微看看公司基本面,但看不太懂,主要还是看运气和市场情绪。
现在怎么看
现在我搞港股打新的次数少多了。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可能参与一下。行情不或者没什么好公司上市的时候,就歇着。感觉这事儿不能当成发家致富的门路,就是个添头,赚点零花钱可以,想靠这个财富自由,那基本是做梦。
港股打新算是我自己投资路上的一段经历。试过了,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也确实赚到过钱,也亏过。现在心态平和多了,有机会就参与一下,没机会就算了。反正,投资这事儿,还是得自己亲自试试水深水浅才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