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又是我来唠嗑了。最近,我这手头稍微宽裕了点儿,就寻思着琢磨琢磨这个公募基金的事儿。以前,总觉得这玩意儿玄乎,什么净值、份额,听着就头大。但是看着身边不少朋友都通过这玩意儿打理闲钱,心里也痒痒的,想着总得学学不是?
我这人做事儿,喜欢先摸个大概的底。就想着,这么多基金公司,哪家强哪家弱?总得有个大概的排名?心里有谱了,再去看具体的产品,是不是就踏实多了?于是乎,我就开始了我的“调研”之路。
我是怎么一步步找到这些信息的?
我跟你说,两眼一抹黑。直接在网上搜“基金公司排名”,好家伙,出来一大堆东西,各种榜单,五花八门的,看得我眼都晕了。有的是按规模排的,有的是按收益排的,还有的按什么“综合实力”排的,标准都不一样。
第一步:明确我要看啥排名。 我就想,对于咱这种刚入门的,可能最直观、最能体现公司实力的,还是得看管理规模。你想,大家伙儿都愿意把钱交给它管,那肯定是有两把刷子的,对不对?我决定主要看资产管理规模,特别是那种非货币基金的规模。为啥是非货币?因为货币基金嘛收益都差不多,波动也小,感觉不太能体现基金公司的“真功夫”。那种股票型、混合型的,才考验水平。
第二步:找靠谱的数据来源。 这个很重要。网上信息太多太杂,有些可能都过时了,或者干脆就是广告。我就琢磨着,得找些相对权威点的地方。比如一些财经类的官方网站、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或者是一些比较知名的金融数据服务商整理的报告。我花了不少时间去对比,看看哪些数据更新及时,哪些看起来更全面客观。
第三步:动手整理和筛选。 找到了几个看着还行的信息源之后,我就开始动手整理了。你别说,这还真是个体力活。有的数据是表格,有的是文字报告,格式都不一样。我就像个小学生一样,拿个小本本,或者在电脑上建个文档,把那些头部公司的名字、规模数据啥的一条条记下来。我还特别注意了一下数据的截止日期,尽量找最新的。毕竟这市场变化快,去年的老黄历参考价值就小多了。
在整理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现象,就是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老牌劲旅”,比如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广发基金这些,确实常年都排在前面。这也印证了我的想法,规模大的公司,市场认可度通常也比较高。
第四步:横向比较,看看差异。 我会把从不同渠道找到的数据放在一起比对。有时候会发现,同一家公司,在不同的榜单上,或者不同统计口径下,数据会有点出入。这时候我就得多留个心眼,看看是统计方法不一样,还是数据更新不及时造成的。这也让我明白,看排名不能只看一个数字,得结合着看,多方印证一下。
我整理出来的一些主要发现: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我这心里总算对国内的公募基金公司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虽然我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具体的排名表了,毕竟这东西也是动态变化的,而且我这也不是专业的分析报告,就是分享我自己的一个实践过程。
- 头部效应挺明显的: 确实有那么几家公司,规模特别大,常年稳居前列,比如前面提到的那几家,还有像嘉实基金、富国基金等等,都是行业里的“大块头”。
- 老牌公司底蕴足: 很多成立时间比较早的公司,经过多年的积累,无论是投研实力还是品牌口碑,都比较扎实。
- 指数基金是个趋势: 我也注意到,现在很多基金公司都在大力发展指数基金,尤其是ETF产品,规模增长也挺快的。这可能跟投资者越来越看重费率和透明度有关系。
- 券商系和银行系也很有竞争力: 除了那些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一些有券商或者银行背景的基金公司,凭借股东的资源优势,发展也挺迅猛的。
整个过程下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了解这些排名信息,不是说就要照着排名去买基金。排名只是一个参考,它能帮助我们快速筛选出一个大致的范围,知道哪些是市场上比较主流、比较受认可的公司。但最终选择哪只基金,还得结合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以及对具体基金经理和产品的深入了解才行。
今天就先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这个过程虽然有点费工夫,但我觉得还是挺有收获的。至少下次再跟朋友聊起基金的时候,咱也能说出个一二三来了,不再是那个啥也不懂的小白了。希望我这点小小的实践记录,能给同样在研究这事儿的朋友们一点点启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