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听人念叨什么“华夏行业”,好像里头遍地是黄金,个个都说有“长期增长潜力”。听得我耳朵都快起茧子了。
早几年,我也特信这一套。那时候天天看各种分析,说什么“硬科技”,“国产替代”,还有那个“需求刚性”铁三角逻辑,听着就觉得马上要发财了似的。不少“专家”还鼓吹什么“高景气猎手”,听着就厉害。
结果?说多了都是泪!
我记得那会儿,市场刚有点“小阳春”的意思,说是“经济全面复苏”,各种产业机会都冒出来了。我寻思着,不能错过这趟车!就跟着一些所谓的“行业精选”策略,琢磨着投点钱进去。他们把PPT做得那叫一个漂亮,各种数据,各种预测,说得天花乱坠,好像闭着眼睛买都能赚。
我就挑了个听起来特别牛的,好像是跟什么“基础设施建设”有点关系,又沾点“新兴技术”的边儿。当时那个顾问,嘴皮子那叫一个溜,说这是未来的趋势,是“华夏发展前景”的巨大机会。我一激动,就把攒了小半年的私房钱给投进去了。
一开始还行,涨了那么一点点,把我给乐得。结果好景不长,没过俩月,就开始走下坡路。我天天盯着看,心里那个急。什么“风险调整后收益”,什么“业绩表现优秀”,全是虚的!后来跟朋友一聊,他更惨,投了个什么“华夏旅游ETF”,说是疫情过后肯定大爆发。结果?一直趴窝,本金都快亏没了。
这事儿,让我彻底看明白一个道理,还得从我自个儿瞎折腾那会儿说起。
大概是前几年,那时候“影视娱乐”也挺火的,说是居民日常消费,市场大得很。我,也动了点歪心思,寻思着自己也算半个文艺青年,能不能也掺和一脚。不是说要拍电影,就是想搞点周边产品什么的。
我先是兴冲冲地去跑市场,看人家都卖哪些好卖。
然后自个儿设计了几款小玩意儿,觉得特有创意,肯定能火。
找了个小作坊打样,来来回回改了好几版,钱花了不少,时间也搭进去了。
好不容易东西做出来了,拿到市场上去卖,结果?问的人多,买的人少。人家都说:“你这东西是不错,就是有点贵。” 要么就是:“这玩意儿网上多的是,比你这便宜。”
我那时候才明白,这所谓的“行业趋势”,跟你自己能不能赚到钱,完全是两码事。报告里写得再分析得再“深层逻辑”,你东西卖不出去,或者投资亏了,那都是白搭。人家分析师是动动嘴皮子,咱们可是真金白银往里砸。
后来有段时间,ChatGPT火了,又一堆人冲进去,说是什么新的技术革命。我身边好几个人都想转行去搞AI,觉得那是风口。结果?大部分人连门都没摸到,热度就过去了。
现在再听到什么“华夏行业”的宏大叙事,我心里就呵呵两声。不是说没有好机会,但真轮到咱普通人头上,能抓住的又有多少?大部分时候,还是得踏踏实实干好自己手里的活儿,别老想着一步登天。那些吹得天花乱坠的“投资机会”,听听就真要掏钱,可得把眼睛擦亮点儿,多留个心眼。不然,就真成了人家“长期增长”的韭菜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