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得空把上个月跑香港的调研整理整理,这事儿说来挺逗。本来就想弄明白香港金融中心到底强在哪,结果愣是蹲在茶餐厅翻了一礼拜资料,电脑都差点干死机。
一、犯轴劲儿查数据
我这个人,认死理。先是把港交所、上交所、深交所官网全扒拉了个遍。数据密密麻麻看得眼冒金星,干脆打印出来贴满整面墙。香港每年IPO融资额那栏数字啪地糊我脸上——比上海深圳加起来还高一截,当时就给我整懵了。
- 凌晨三点翻港府财政报告,突然瞅见个鬼东西:离岸人民币存款占全球75%
- 扭头查深圳前海数据,跨境贷款余额才香港零头
- 上海自贸区外汇政策文件啃到第五页,眼皮打架前看见句"需逐笔报备"
二、现场找罪受
直接买了张高铁票杀到中环。站在IFC天桥往下看,满街西装革履的老外拎着公文包小跑,跟港片演的一模一样。转头钻进证券公司开户,客户经理甩过来全英文合同,嘴里蹦出"普通法""信托架构"之类的词儿,听得我直挠头。
隔周特意跑到陆家嘴做对比实验。某外资银行柜台前跟柜员磨了半小时,人家无奈摊手:"境外投资额度要审批的"。回深圳更搞笑,在福田CBD星巴克偷听隔壁桌谈生意,俩投资人因为VIE架构能不能过审吵得差点掀桌。
三、抠政策细节
回酒店把三地金融条例逐条对比:
- 香港公司注册处网站填表三小时拿到电子执照,深圳同事说最快也要三天
- 外汇管制这块儿笑疯,香港换汇直接刷脸,上海朋友吐槽去年调外汇被银行盘问得像审犯人
- 半夜翻到香港普通法案例库,判例更新到上周三,再看内地司法解释汇编...算了不说了
四、血泪教训
临走在机场免税店刷信用卡,押金秒退利索得不行。想起上次在上海买相机,押金等了三周才原路返回。深圳湾过关时更绝,前面大哥拿香港公司执照给海关看,五分钟直接放行,后面抱着一摞内地公司文件的老板急得直冒汗。
现在算整明白了,人家香港凭啥领先?全是细节堆出来的——外资合同随便签,外汇不用打报告,打官司按百年老规矩来。上海深圳要追上来?我看还差点火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