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我接了个电话
老李厂子里的财务快撑不住了,电话里急吼吼地问我:“新三板挂牌到底能不能搞到钱?人家老说财经媒体有用,具体能干啥呀?”我挠挠头,这事儿还真得扒开揉碎了看看。
翻出尘封的笔记本
扭头从书柜底层抽出个硬壳本,哗哗往前翻。去年十二月那页歪七扭八写着“考察新三板媒体计划”,当时圈了几个本地活跃的财经号。先给第三个平台的小编发微信:“哥们儿,现在中小企业找你们发稿,能解决啥实际问题不?”
手机震了三次我才接着问明白:第一大实在好处居然是攒信用分。去年有家做轴承的小厂,每月固定在他们平台发两篇生产车间实录。结果年底银行续贷的时候,信贷员当场打开手机刷了刷报道:“哟,你们研发投入有专栏跟踪?”隔天三百万授信批得特别痛快。
直接杀去人家办公室
周二顶着大太阳跑城南产业园。推门就撞见隔壁市来的老板攥着报纸拍桌子:“这篇专访发出去第二天!四个投资人主动加我微信!”他手指头戳着豆腐块文章旁边的二维码,那位置平常根本没人扫。前台姑娘插嘴说最近三个月,扫码留电话的客户涨了五倍。这不就是活生生的免费客户挖掘机?
最让我拍大腿的是风投老张的饭局吐槽。周三约涮羊肉时他嘬着牙花子说:“现在谁还蹲交易所看公告?我们扫项目都直接订了财经媒体推送包。”说着掏出手机给我看个分组标签——里面清一色是打过“新三板活跃企业”标识的公司。第三把利器居然是精准捅到投资人眼皮底下。
凌晨三点写总结
回家摊开本子画思维导图,咖啡续了三杯才捋清楚:
- 银行看得见的信用背书——比老板自己吹牛管用十倍
- 白捡的客户引流渠道——二维码比地推海报好使
- 钻进投资人筛选器——省了百万中介费
红笔在皱巴巴的纸页上框出重点:别指望发篇稿就飞来横财,但当柴火烧旺融资炉子,这三捆柴火够实在。早上六点合上本子那刻,老李的微信正好弹出来:“哥你说那媒体叫啥来着?我这就去交年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