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和降息的区别,2022年到2023年银行降息几次?
2022年到2023年银行降息共4次,最近一次降息为2023年9月15日。央行宣布:2023年9月15日起再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根据人民银行公告,此次降准幅度为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4\%。
银行降息意味着什么?
展开全部
银行降息意味着什么
央行降息指的是中央银行通过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和贷款基准利率来达到调节货币供应、改善实体经济运行等目的。降息是通过增加金融体系流动性、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来实现经济稳定运行的。对于一般的贷款者来说,降息可以少掏钱;而对于投资理财人士而言,降息则意味着存款收益的下降。其实,银行降息不仅对个人有影响,在其他方面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具体的影响有以下方面:
第一、减轻企业贷款和融资成本,这对实体经济投资和创业有促进作用,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二、使得钱存入银行变得“不划算”,从而能间接拉动日常消费和大宗消费。例如,降息可以降低房贷压力,利好房地产市场。
利好股票市场,树立市场信心,抵御股市崩盘和系统性风险,从而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在结构性调控下的差异化竞争与高校资源配置都将对一个金融体系的健康成长有益,并使其更具竞争性和竞争力。
银行降准是什么意思
所谓降准,是指降低存款准备金。用简单的话来说,银行将存款的一定比例交给银行保管作为准备金,而存款准备金占银行存款总额的比例则为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要求银行上交存款准备金的原因是防止商业银行的盲目放贷,从而导致银行没有充足的资金来兑现储户的存款。比如,在降准前,我国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是20%,那么银行每收进100元存款,就需要上交20元作为存款准备金给央行,剩下的80元才能作为放贷的款项。现在,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了0.5个百分点,那么银行可以放贷的金额就是80.5元。
中央银行降准是为了释放银行业的流动性,让市场上的钱变多一些。
降准对楼市影响是有限的,首先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超级利好银行股,同时利好股市和楼市。下调准备金只是对冲硬着陆风险,对于股市而言,政策力度如果超出了市场预期,表现最好的就是银行股;但是对于未来的经济形势来说,货币政策并不是一个万能药。
降息和降准有什么区别
降准,只是释放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保证金,增加了市场资金的供给,是有利于刺激生产环节的。货币流通量的增大,会造成通货膨胀。
降息,是降低银行的贷款利率,其不增加市场资金量,却可以改变资金的投向,主要为了鼓励企业的投资行为,不一定代表货币流通量就会随之增加。其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通过降低央行存款回报,让钱进入到银行以外的市场,存款变为投资或者消费,从而提高交易的活跃度和资金流动性;二是能够降低贷款的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用简单的话来说,降息是鼓励投资,而降准是投放流通货币。
央行宣布再次降准是降利息吗?
根据提供的信息,央行宣布再次降准并不一定意味着降低利息。降准是指央行降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以增加银行的流动性和信贷供应。降准可以促使银行增加贷款投放,从而刺激经济增长。而降低利息是指央行降低基准利率,以鼓励借款和投资。央行可以选择同时降准和降息,但也可以只进行其中一项措施。因此,央行宣布再次降准并不一定意味着降低利息。
降准是不是降利息?
不是。央行降准是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就是减少商业银行存在央行的钱,就是增加银行的钱,让银行有钱,可以多贷款给企业。降准指的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之一,也就是降低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这就代表着金融机构需要上交的金额减少,能够自行配置的资金增多。降息就是指降低存款和贷款的利息,这也意味着将钱存在银行的利息收入有所减少,同时从银行贷款需要支付的利息也变少。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有什么不同?
为了让问题全面,我们将这个问题修改和理解为“政策利率调节和准备金调节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有什么不同?”思维上这样比较顺。
加息和提高准备金是紧缩的货币政策,降息和降准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如果你深究本质,作用基本等同,两者的根本差异,利率调节是通过调节资金的价格,来控制市场对于资金的需求。而准备金调节,是通过增加商业银行准备金的缴存比例来控制流通中的货币。再简单一点,利率遏制贷款需求,而准备金管理贷款供应。
具体到市场上,根据市场供需情况的不同,结果也是不同的。比如加息,如果市场本身具备很好的投资回报率,那么加息不会影响经济扩张,就比如前两年的美国股市,一边加息,市场一边上涨。很简单的道理,由于投资又回报,有利润,所以贷款需求存在,你稍微提高一点资金的价格,贷款人对于这点利息上涨不care。如果利息在进一步升高,市场的反应,就是借款人早日还款,借贷需求减少。
相应的,降准就是限制货币供应。比如我们国家降准,而利率已经7年没改变了。这个目的就是放开银行的自主性,给他们充足的弹药,但是让他们通过利率自控风险。加大货币供应并不能促使市场借贷需求波动。但是能让银行更主动的去寻求贷款人。
上面是通常的一些认识,然后我说一下两个个人的小看法。
民营企业贷款难和贷款贵,只可以解决一个方向。根据市场经济的一些理论,高利息对应高收益高风险。如果民间实际上借贷要24%年利率,而银行只需要8%左右的借贷利率。首先老百姓的钱不会去银行,他们会寻求高收益的第三方。实际上前几年P2P和理财过于拥挤造成问题的原因就在这里。所以如果要让融资难解决,那么就要提高利率,让存款人将钱储蓄入银行,有钱的银行用更高的利率贷款出去。如果要解决融资贵,那么要降低利率,但这样储蓄会大量的离开银行,依然通过民间P2P或者理财产品等方式获利。即使P2P风险很高,但是资金依然会做出权衡。所以实际上,不要试图一起解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