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时新兴成长每日净值,基金的单位净值越低越好吗?
基金并不是越便宜越好,越便宜的基金越要谨慎。
很多人在买基金时会这样算账,同样1万元,买1元钱的基金能够买到1万份,但1.3元的基金就只能买到7600多份,价格便宜的基金可以得到更多份额,因此就买了价格便宜的基金。
实际上,价格的高低并不影响投资基金的风险和收益,打个比方(去除手续费因素):有1000元准备投资基金,A基金目前净值0.5元,B基金目前净值1元。如果用500元买A基金的话,可以买入份额1000份,而用另外500元买B基金的话,则买入份额为500份。第二日基金大涨,A基金和B基金都涨了2%,那么A基金每份涨了0.01元,B基金每份涨了0.02元,盈利情况分别是
1)、A基金盈利:本金500元 X 2%=10元 或0.01元 X 1000份=10元
2)、B基金盈利:本金500元 X 2%=10元 或0.02元 X500份=10元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其实高价低价的基金所带来的盈利或损失主要看投入的本金和每日的涨跌幅,与份额没有关系。价格低的基金虽然能买到更多份额,但并不意味着比价格高的基金赢利更多。
认为基金价格越低越好的另一个原因是,很多人认为越便宜的基金,上涨的空间越大。比如1元的基金上升空间比1.3元的基金大。
实际上,基金跟股票不一样。股价取决于其基本面和市场供求,而基金价格反映的是基金所持股票、债券等资产的价值。问理财首席分析师王子涵提醒,价格高的基金,表示管理人运作较成功,仓位中股票、债券表现优秀。而价格低的基金,可能是基金经理管理有问题。以中邮战略新兴产业(590008)和信诚精萃成长(550002)为例,9月1日时,中邮战略新兴产业(590008)单位净值为2.801元,信诚精萃成长(550002)的单位净值为0.4907元。两只基金相比,信诚精萃成长(550002)的净值要低一些,但截至10月24日,中邮战略新兴产业(590008)的单位净值为3.199元,净值增长0.398元;而信诚精萃成长(550002)单位净值为0.4759元,单位净值反而减少0.0148元。可见单位净值也就是价格低的基金并不一定上涨快,基金业绩的好坏与价格高低无关,在同一时点,无论价格低的基金,还是价格高的基金,面临的市场条件都是相同的,而基金未来的投资收益完全取决于基金管理人的投资水平,与目前基金的价格没有太大关系。
基金每月每周逢跌补1次仓是不是比每月?
如果以技术操作来分析的话,您的每周逢跌补一次仓与每周/每月定投一次仓,都不是最优秀的。
因为一只基金有时候可能会连跌三天,有时候也可能会只是跌一点点,甚至没有1%,那么现在补进去在长期来看,平摊成本则太小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请看看以下我的分析:
一、每周逢跌补一次仓就如上面所说的,一只基金遇跌就一周只补一次仓,那么如果它本周这次只是跌一点点,而下次大跌呢?
是不是很亏?
我这也是亲身经历过的,因为那时候心理比较急切而分析出错,看到基金“跌两天涨一天再跌两天”,觉得是跌到谷底了,就补仓,但那时候还有正收益的。
结果第六天继续跌,我又加仓;结果第七天继续下跌,彻彻底底地负了,我没加;结果第八天又下跌……
后来,我从基金净值算了一下:
近期顶峰净值:9.1190(基点周四)
近期低谷净值:8.1450(下下周二)
(9.1190-8.1450)/9.1190=7.72%
👉经验总结:基金经过一波大涨后,就会出现基金回调,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出现这种事情,我说过了,短期震荡是受市场情绪影响的,也就是要“趋势分析”,但这种技术面操作很难,一般判断都是多错少对。
有些人就利用新手不懂得,然后天天预测,说下周必涨或者明天必涨,而后如果说对了,就称呼自己很神;如果说错了,看到粉丝朋友们不相信,就发怒了,“有本事你们别来看,我以前也有很多正确的。”
(其实,一年大约200个交易日,涨跌情况大概五五分,就算运气怎么不济,也会有猜对的时候,所以没必要信ta为神。)
👉所以说了,市场是反人性的。如果出现下跌这种情况,如果技术面不好,就踏踏实实地按照“补仓原则”进行补仓——
①如果已经买入7成仓或者重仓了,回调10%再加仓;
②如果只是轻仓或者半仓,当基金出现负收益率时,可补一成或者两成仓。
👉按照原则来,不会出乱子,记住要理性分析,不要过多地关注跌,也要关注“跌幅”,也要关注长期持有乐观性,不合原则就不要理会与担忧。
这是我经验的总结,我也希望您们不要再跌坑里;我不是巨人,但我可以为您们撑起一个台阶,助您望得更远。
二、每周/每月定投一天目前很多人经常使用“每周/每月定投一天”的普通做法,或者均线定投、移动定投等等智慧定投做法。
与智慧定投相比,普通定投的收益率相对来说稍低,缺乏灵活性,如果遇上一个大跌的熊市,那么只会是越投越亏罢了。
比如:
第一次真正大牛市,2005年6月6日至2007年10月16日,998点涨到6124点;
第一次真正大熊市,2007年10月16日至2008年10月28日,6124点跌到1664点。
那个时候第一次大牛熊交叉,有人定投始在大牛末,每月2000元,定投13次,满一年,跌幅-11.43%,而同期大盘跌56%。
👉大家一般都会想,这每月定投不是平摊了成本了吗?但我想的是,这平摊成本,有没有做到极限?
如果是股市经验充足的投资者,不说在股市从顶峰突然下跌10%,就撤离,就说牛熊的确定性:
那就是对于A股来说,每一次大级别的熊市过后一定会有大级别的牛市到来,这就是A股所谓的确定性。
👉换句话说,一般而言,大牛市经历了多少时间,大熊市一般都会经历多少时间,这就是A股三十多年的“确定性经验”。
所以,一看到6000多点,已经是历史顶峰了,那么一大跌,肯定会形成大熊市,就连2015年也一样。
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早点撤离或者等到3000点以下的“确定性低位区域”再按月定投,那样会更好。
👉举个例子:2007年8月23日开始定投广发聚丰混合A——
三、智慧定投智慧定投自2017年出现以来,就受到了很多没有时间、没有知识或者不想盯盘又想获得更大收益的基金投资者的欢迎。
因为与定额定时定期的普通定投相比,智慧定投确实是收益率要高一些。
以全国基金数据最全面的投资APP—天天基金的智慧定投来分析——
天天基金的智慧定投分为:慧定投、目标止盈定投与移动止盈定投。
👉慧定投
慧定投主要包括“买入策略”与“卖出策略”。
买入策略:参考标的指数,低估时增加每期投入,极度低估时,则投入最大倍数。
这样子是比较死板的,只会根据历史数据百分位来判断,不能灵活投入,不能在最低位区域。
比如说:
2020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沪指3473点。
在2015年大牛市中,最高5178点,包括上涨与下跌时间,只有大约5个月时间在这个点之上。
按照历史数据,是属于高位点,属于高估值,那按照慧定投的套路,低估才买,那肯定是不行的。
如果在去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入手张坤的易方达蓝筹、曲扬的前海开源国家比较优势等等优秀基金,尽管连跌四天,都有10%的收益率。(截止2021.02.23)
所以,这种“慧定投”尽管比普通定投优秀,但还是不如“智慧手动定投”的好。
👉目标止盈定投
达到目标止盈立即止盈,落袋为安。
也就是说,这个做法不管是小跌还是大跌,买入一次就不补仓了。
差不多做法就是买完基金,直接卸载APP,等通知。[捂脸]
👉移动止盈定投
达到目标收益后,若上涨继续持有,若回撤则继续止盈。
这个就是上面“慧定投”的卖出策略,还不如买入“慧定投”好一些。
小总结:如果大家没有时间、也不想获得超额收益,那么最好的选择是“慧定投”。其最大的缺点是,在熊市中越买,越是被套,因为那是下滑式的。
四、温水煮青蛙式与长痛不如短痛式跌幅牛市开盘,接连四天,白马股、蓝筹股、龙头股都在大跌,而中小盘股,特别是顺周期股都在大涨,很多人直呼受不了。
想要转投顺周期,比如铜业、铝业等等。
但是,这些顺周期始终都是顺周期,涨得了一时,涨不了一世。
因为没有很大的市场容量,也没有什么历史业绩,如果不熟悉市场风格转换,有可能买入就出不来了。
目前的调整属于“长痛不如短痛”式的短期调整,大概会维持横盘震荡一个月,一个时机点是:3月末与4月初。
还有一种调整是“温水煮青蛙”,买了以后根本不知道它下一刻下跌还是上涨,因为每天看着没感觉,但往长线来看,趋势确实是下跌的。
比如去年8月到11月的医疗行业的调整,足足四个月,跌了不够15个点。
而牛年开盘这四天,有些基金却跌了10个点。比如前海开源国家比较优势混合,这个时候,可以入手,不会再跌多少了。
所以,没必要担心什么的,要开开心心过日子。
五、总结定投的方式有定时定期定额的普通定投,也有定时不定额的智慧定投,如果就两者而言的话,建议选择智慧定投。
如果每个交易日的交易时间还是有空的话,并且也还想要获得超额收益,建议是手动定投,就如我上面说的:
①如果已经买入7成仓或者重仓了,回调10%再加仓;
②如果只是轻仓或者半仓,当基金出现负收益率时,可补一成或者两成仓。
只要不是买了那些周期性行业、长期业绩低于同类平均与沪深300的,基本都可以放心地长期持有,没有什么不可能盈利的。
基金投资的原则:长期持有,淡化择时,择人而投,行业长牛。
不知道还有什么需要我补充的,或者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可以在留言区留言,也可以加关注私聊我哦。
我是@钱钱投资笔记,如果您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帮助的话,这次不要忘记关注、点赞、转发一键三连,下次也一定要来看哦[来看我][来看我][来看我]
科技类的基金规模越大越好吗?
今年以来,特别是一季度,科技基金相当火爆,很多新发的都一日售罄,实际认购资金远超上限。业绩较好的老基金也受资金追捧,规模扶摇直上。挑选科技基金,和购买普通基金一样,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也不是越热门越好。
基金规模大和规模小都有利弊。
如果基金规模较小,有利于基金经理调仓,操作相对灵活。但缺点同样明显,比如说它的一系列费用,像是信息披露、审计、律师等相关费用要进行分摊的,那么单位成本就会较高,基民购买支付的费用就高。再就是,赎回风险比较高,清算的概率较大。
如果基金规模较大,基金经理调仓就比较困难,操作相对会落后于市场反应。再就是由于股票配置较多,基金经理精力有限,也并不能完全照顾到仓中的每一只股票。因此,相对来讲,超额收益要低一些。但规模较大,受关注度较高,对基金经理的要求也就越高,所以一般不会出现大幅波动。
再就是,买基金不要跟风买。一般来说,人都有盲从心理,买基金喜欢跟着别人买。但实际上,买基金也需要一定的金融常识,基金也追涨杀跌是不可取的。比如,前一年收益率过百的基金,第二年收益一般都表现不好。就拿一季度一些科技基金来说,3-4月市场趋势发生变化,跌幅明显。大家可以去多翻几年的排名看看就很明显了。
综上所述,在购买基金时,应该尽量选择规模比较适中的基金,同时需要考虑基金的历史业绩以及基金经理的经营能力,不要跟风购买已经大幅涨过的基金。最后叮嘱一句: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你的基金目前还在盈利吗?
01
基金赚钱的真正秘密是什么?基金赚钱核心秘密之一就是买入的时机。能否赚钱很大程度在你买入的那一刻就已经基本确定。再大家举一个我自己的亲身经历。2018年6月,当时大盘开始下跌,我一个很小的账户,买了点基金。然后基本没管,看账户基本没看过。等最近科技股大热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来这个小账户。然后拿出来一看。盈利24%。卖了止盈,落袋为安。我另一个账户,比上面的账户买创业板仅仅晚4个月。但同一时间盈利是72%。年化收益48%。72% VS 24%。买的时间差4个月,收益却差了3倍。买入的时机,对最终的收益影响巨大。买的时候越便宜,最终的收益就越高。我们再用其他数据看看不同的时间买创业板的收益差距有多大?如果我们在2012年11月30日市场处于绝对低位时买入创业板指数基金,截止今年2月底,其涨幅高达199.51%,年化收益率达到16.34%,如果我们在2014年4月30日估值水平中等时买入,其涨幅为56.02%,年化收益率降到7.9%。而如果我们在2015年5月牛市末端的时候买入,我们的亏损高达-41.53%,同样的指数,买入时机不同,收益竟然天壤之别!买入时机真的是太重要啦!我们再来看2005-2015这十年间,不同时候买主动基金的收益差距。2005-2015我们国家所有公募基金业绩的数据如下如果我们在2005年8月中国股市的历史大熊市底部买基金,持有基金十年最差的收益也有82.51%,而且“华夏大盘精选”基金10年时间收益甚至超过10倍!(数据来源:选取2005/8/31-2015/8/31十年区间,将所有公募基金业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选取涨幅前3名和倒数3名的基金制表而成/天天基金网)如果我们把时间往后推一年,在2006年8月市场估值中等时入场,虽然都还可以获得正收益,但收益率已经大打折扣!(数据来源:选取2006/8/31-2015/8/31九年区间,将所有公募基金业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选取涨幅前3名和倒数3名的基金制表而成/天天基金网)而如果我们是在2007年8月大牛市顶部入场,即便投资了八年,我们的最大亏损仍然可能达到60%!(数据来源:选取2007/8/31-2015/8/31八年区间,将所有公募基金业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选取涨幅前3名和倒数3名的基金制表而成/天天基金网)大熊市入场,十年十倍不是梦;中高位进场,收益率大打折扣,而大牛市入场,投资八年收益率很有可能还是负数,能否赚钱很大程度在你买入的那一刻就已经基本确定。买的便宜最终才能赚到大钱!02为什么买得便宜就能赚钱呢?股市的高低可能很多人没有概念,我们把市场换成熟悉的猪肉,就一目了然。我们假设猪肉的成本价是10元/斤。在市场低位入场,就相当于是以8元/斤的价格买猪肉,猪肉价比其成本价都低,如果市场持续这种情况,养猪户就将入不敷出,久而久之,养猪的数量就会下降,市场中猪肉的供给也会减少,少到一定程度,简单的供需规律,猪价就会涨起来,我们就会赚钱。(数据来源:Wind)而在市场高位入场,就相当于是以30元/斤的价格买猪肉,猪价远远超过养猪成本价,养猪户们纷纷赚钱了,这时候为了赚更多的钱,很多养猪户就会增加养猪的数量,久而久之,市场中猪肉的供给就会越来越多,猪价又会很快跌下来,我们就会亏钱。30元/斤买的猪肉,可能七八年以后都无法再涨回来30/元。……跌多了涨,涨多了又跌,猪价始终围绕着养猪成本价涨涨跌跌,来来回回,循环往复,历经一轮又一轮的猪周期。股市周期和猪肉周期其实就非常类似,股市在经济周期、资金宽松程度、市场风险偏好、市场结构(散户、机构)等多方力量博弈下,也是涨涨跌跌,涨多了就跌,跌多了就涨,循环往复,始终围绕着均值波动,所以只要我们把握住这个规律,在价格低位的时候买入,高位的时候卖出,就能比较容易赚钱。03为什么中国的基金很赚钱,基民却亏钱?过去的十多年里基金实际很赚钱,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200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的十五年间,普通偏股型基金业绩指数收益率为571.66%,年化收益率达到13.53%;封闭式偏股型基金业绩指数收益率为645.43%,年化收益率达到14.32%。部分表现较好的基金收益更高,平均年化收益更是达到17%以上,收益率甚至秒杀一线城市的房产,确实是非常的赚钱!然而根据基金业协会的数据,过去二十年70%的基民都在亏钱,基金很赚钱,基民却亏钱,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基民亏钱主要原因还是【跟风追涨买在了高位】【跟风追涨】是亏损手段,【买在高位】则是亏损的本质,很多人买基金都是听说周围人赚钱了,赚大发了,于是匆忙跟风买入,但周围人都赚钱的时候,大多数是在牛市的后期,结果就是大多数人都买在了牛市顶部。散户买基金的数据很形象的说明了这个问题,(蓝色树状图长短代表了当时基金的购买量)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熊市时几乎无人问津,而牛市时大家又都在疯狂买入。甚至就连牛顿老师也是一样(没错就是被苹果砸了的那位)。发现万有引力,发明反射望远镜,构建力学体系……在物理学领域发光发热,在光学、天文学、热学等多个领域也同样获得巨大成就,牛顿老师历史成就斐然,说是划时代的天才人物也毫不为过。1720年初,科学界通关完毕之后,牛顿老师初次下海,投资南海公司近3500英镑,并在当年4月底迅速卖出,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就获利3500英镑,首次出手本金就翻了一番!!!然而当时的牛市来得特别凶猛,牛顿老师将股票抛空之后,英国南海公司的股票仍在大涨。看着身边的朋友们继续大赚,牛顿老师心中懊悔不已,与普通散户一样觉得自己抛早了买少了,看着还在不断上涨的股票,牛顿老师觉得还有机会,索性又果断大举投入,结果这一买就全部买在了最高点。之后股灾凶猛来袭,一泄千里,牛顿老师未及脱身,共损失2万英磅。(1717年英国首先实行金本位纸币,定为3英镑兑1盎司,不考虑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当前每盎司黄金1316.4美元,按1美元兑换6.636元人民币粗略估算,当年两万英镑,现在价值约5823.75万人民币)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在牛市高位跟风买入?因为这是人的自然本性!!!投资赚钱的核心是【低买高卖】,但人性本身却喜欢【追涨杀跌】上涨时,会觉得还要涨,追高买入,下跌时,会觉得还要跌,割肉卖出,周而复始,重复上演【高买低卖】的故事,导致亏钱。投资为什么逆人性?不是择股、择基、择品种逆人性,而是【选择便宜的时机买入逆人性】。而选择便宜的时机买入,必须靠我们自己,基金经理没法帮我们择时。很多基民恐怕不知道这一点,根据合同约定和相关法规要求,一般股票型基金的仓位必须保持在80%以上,一般偏股型基金仓位必须保持在60%以上,这也就意味着,即使6124点,明明知道巨大的泡沫,基金经理最多也只能将股票仓位降至80%(60%),这种情况下要避免大幅亏损就只能由基民自己赎回份额,减少损失。基金本身是很难择时,择时需要由我们自己来干!不懂择时,跟风买基金,是基民亏钱的最主要原因!04选择便宜的时机买入?前面我们说过,股市周期和猪肉周期其实非常类似,选择便宜的时机买入就相当于我们寻找猪价明显低于其成本价的时候买入,然后在猪价显著高于其成本价的时候卖出。那股市的“成本价”是多少?我说过很多次买股票的本质就是出资成为公司的股东,让公司替我们赚钱。一般用投资收回成本的时间来衡量股票的实际价值(即估值)。如果你投资的股票市值1亿,每年利润1000万,意味着你的投资10年后能收回成本,行话叫10倍估值。专业名词叫市盈率。【市盈率(PE)=股票市值/利润】市盈率为10,意味着收回投资成本需要10年,市盈率为5,意味着收回投资成本需要5年,市盈率为1,意味着收回投资成本只需要1年。一般来说收回投资的时间是稳定的。比如,沪深300背后的公司一般平均10年能收回成本,这个平均值是相对稳定的,基本就是股市的成本价。假设明年牛市来临,股价大涨一倍,市值变为了2亿,则20年后才能收回成本(20倍市盈率),比平均值一下子高一倍,这就明显贵了。如果后年熊市来袭,股价直接跌了一倍,跌到了5000万,则我们的投资5年就可以收回成本(5倍市盈率),比市场平均值低一倍,明显便宜了。这是最本质的原理,具体的实际操作,有很多大师总结了具体指标进行量化衡量。大家比较熟悉的是看周围人是不是都在谈论股市有个段子,说的是在券商门口收停车费的大妈,靠观察券商的人流情况判断牛熊,最后靠炒股成为千万富翁。人们对股票的关注度,确实是判断市场行情的好指标。当周围开始谈论股票的人渐渐多起来,可能牛市就要来了。而当原本完全不买股票的同事、菜市场大妈都给你推荐股票的时候,可能牛市就到顶了。当然民间的段子只能粗略的帮助我们判断市场的一个整体情况,更准确的判断股市位置的高低,一般参考以下几个相对更量化、更实用的指标:1)参考【巴菲特指标】巴菲特指标是股神巴菲特分析了美国80年上市的数据,总结的一个判断股市高位和低位的一个指标。具体就是一国股市总市值与GDP总量的比值。在我们国家,巴菲特指标和沪深300指数的走势是高度相关的,(数据来源:乐咕乐咕网)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沪深300指数的历史低位对应着巴菲特指标的低位,而沪深300指数历史高位出现时,巴菲特指标也走高,两者相关性非常一致。故横向比较相关具体国家巴菲特指标在历史不同时期的变化,就可以作为判定股票市场估值水平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一般来说,在我们国家巴菲特指标低于70%时代表低估可以大胆买入,巴菲特指标70%-90%可以正常持有;而如果巴菲特指标高于90%那就得当心了。2)参考【股债利差】数据股债利差出自美联储的相关研究,美联储证明过去多年数据,发现股票投资收益率与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股债利差】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股票的收益比国债高多少。具体就是【股票的收益率】-【国债收益率】。如果股票每年收益10%,10年期国债利率3%,大家都会去买股票。反过来,如果股票每年收益只有2%,那没人会买股票,全买国债。所以当差值越大的时候,说明股票比国债收益更高,股票越值得买。从上图,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股债利差的数值与整体市场的走势有着非常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非常有力地印证了【股债利差越大,股票越值得买】的结论。如果我们进一步计算出历史上每个交易日的股债利差值,然后和历史上的时间比,算出比历史上百分之多少的时间都大,就可以很好地判断市场的估值。比如,如果股债利差比历史上90%的时间都大,那就是股市非常便宜,非常值得买入的时机。3)最重要的参考指标:【全市场等权中位数PE/PB值】我们对比全市场市盈率走势图(下面第一张图)和股票的走势图(下面第二张图):估值(市盈率)的底部,都是对应股价的底部。所以通过估值(看全市场等权中位数PE/PB),我们就能判断市场在高位还是低位。一般来说,当估值比历史上70%都便宜(即PE估值百分位小于30%)的时候属于低估,我们可以大胆买入,越低越买;估值PE百分位水平介于30%-70%的时候继续持有;高于70%的时候就属于高估选择卖出。为什么看全市场PE/PB值?用全市场的PE/PB对整个市场估值,最能准确反映全部市场的情况。为什么用“等权”而不是“加权”?A股中银行等金融股占了一多半的权重,导致估值失真,会让人误以为估值很便宜。等权,就是所有股票权重一样,这样更能反映市场的真实情况。为什么用中位数?我们来看两组数据,可以看到,第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9,平均数是8,基本符合整体数据情况;第二组数据的中位数仍然是9,但平均数约为78,全部数据中大部分都在10以内,但平均数却是78,很明显不符合真实情况。平均数非常容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导致其它数据【被平均】,进而无法反应市场的真实估值情况。A股市场整体非常喜欢炒作,热门题材股/妖股动辄市盈率几千倍,几万倍,几十万倍,很容易平均掉其它低市盈率的股票,导致市场估值失真,所以中位数相对来说更能反映市场真实情况。(数据来源:A股市盈率前十名/2020-3-24)在具体的实操中,由于巴菲特指标范围过大,不够精细,所以最常用的是第三个即:市盈率、市净率。不过,这里大家要注意,由于股票影响因素众多,没有哪个指标能绝对预测到最低点,只能预测到相对的底部。05实操中怎么买的便宜?理论上说,如果我们知道最低点,一次性在最低点买最好。但没人能知道最低点,我们只能根据【全市场等权中位数PE/PB值】等指标,知道市场相对的底部区域。所以,具体的买入原则是等股市相对比较便宜的时候再买,越跌越买。一般来说,当全市场等权中位数PE值百分位小于30%(股市比历史上70%都便宜)的时候,我们可以开始买入,越低越买;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确定一个买入的计划:如果股市比过去70%的时候都便宜,每周开始定投股票基金。如果股市比过去80%的时候都便宜,每周2倍定投股票基金。如果股市比过去90%的时候都便宜,每周3倍定投股票基金。这样,按着计划买,我们能买的更有章法,尽可能让更多的筹码买的更便宜。那么现在怎么实操买入呢?(1)先看股市多便宜目前全部A股等权重中位数市盈率处于相对低位,比历史上81.95%的时候都便宜。而且综合另外几个辅助参考指标来看,目前市场位置均非常低,如下图。(2)按计划买入现在比历史上81.95%的时候都便宜,按计划2倍定投买入。具体买什么,这里就不啰嗦了,可以参考我的10年1000万实盘。10年1000万,是我的长期计划,我会一直优化下去,一起加油。为何2020年开年就爆款基金频现?
2020年爆款基金频现,而2020年的首只基金更是卖超600亿,这是上演了一幕公募牛,笔者认为也是有三个原因:一个是2019年公募基金业绩太好;二是其他投资渠道低迷,资金转场;三是疫情导致的流动性过剩。
1、2019年基金良好的业绩形成了背书在投资方面,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根据过往的信息做决策的,而根据未来的趋势做判断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做到,但是资金是在前者手上。所以,引起了前者的注意,那么资金就来了。
2019年前成立的普通股票型基金平均涨幅在47%以上,而偏股混合型基金的涨幅在45%,而收益率在20%以上的基金占比高达95%以上,收益率超过50%的更是高达36%,这种赚钱效应确实很牛,影响力也很大。
笔者身边就有不少朋友在开始“炫耀”去年的收益率了,一谈论股票就就打开了他的基金,看着不同的基金,但是收益率都不错。而这些人几乎不直接买股票的。
2、其他投资渠道低迷在2019年的基金收益率大涨的情况下,在赚钱效应的背书下,那么对于场外的资金是很有诱惑力的,从2013年的利率市场化以来,居民就不再甘心把钱放在银行吃利息了,总是寻找各种各样 的投资渠道,而那些年市场上各式各样的投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
结果就是一地鸡毛,不知道有参与过各种投资的人没有有算过一笔细账,这么多年,赚的钱和亏的钱到底是谁多?这个目前是没有权威数据能够支撑,但是笔者身边了解的情况是亏损的钱恐怕比赚的要多。但是样本太小,不敢说是普遍现象,但是也说明了一个倾向。
过去2年互联网金融捅的篓子不小,大大小小各种 跑路的,倒闭的,这些都是真金白银,而互联网金融传销也同样在肆虐,而且玩的还是相对比一般人有钱一点的人。
这些花样频出的投资渠道最后都让投资人伤透了心,这个时候碰上基金这么好的收益率,那么资金纷至沓来。
在中国掌握财富的大多是女性,财政大权一般都是女性掌握的,而女性有两个特点,第一是胆小,直接买股票是不敢的,但是大家对基金的印象通常都是风险要低一些,所以女性通常都是买 基金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更加容易被忽悠,因为感性,那些在互联网金融里面踩坑的也通常是女性居多。在渣男面前女性很容易沦陷,而 各式各样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就好比是投资界的花样渣男,让女性投资者沦陷了。
这个时候就需要这样的老实男人(基金)来接盘了,而基金在2019年的出色收益率,就好比是事业小成,日子小康的老实人。
上面没有对女性不尊重的意思,就是单纯做一个比喻。
3、疫情造成的流动性过剩这个看起来有点不好理解,疫情明明是对中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的,怎么还会造成流动性过剩,这个笔者之前也不理解,但是最近股市的红火,笔者算是理解了。
一则中国的GDP已经是百万亿级别了,就算短期损失2万个亿,也就是2个点的比例,对中国经济整体的影响还不至于伤筋动骨。
二来就是中国的居民储蓄高达74万亿,而负债其实也就是30万亿,这样数十万亿的储蓄,稍微拿点出来还是很客观的。
最后就是疫情导致大多数人不能外出,只能天天刷抖音,追《新世界》,然后一边追一边吐槽,说编剧太坑,这样多的时间无聊的打发,而且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很少,购物的需求又无法释放,也就是花钱的地方没有了,这个时候投资股市,那么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再结合前面几条,那么就可以理解了,否则真的不容易理解,为什么基金频频爆款,股市这么火,创业板今年的涨幅都19%了。
一句话,时间太多,太闲了,也会导致人有投资的冲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