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日债,债券基金亏损了该怎么办?
债券基金一般的投资标的物都是固定收益类产品,但这并不能说明债券基金就不能运营出现亏损,有很多债券基金为了实现超额回报,都会对债券进行正回购操作,所谓的正回购就是把手上持有的可进行回购交易的债券品种在债券回购交易市场进行质押,当回购交易达成交易的时候就已经约定了回购的时间和利率,在正回购交易成功后从而额外得到资金(把钱借给人的俗称逆回购),把这些借来得到的资金再投资于债券或股票(很多时候债券基金的基金合同上约定最多可以投资20%的股权类投资)上面,这从而产生了一定的交易杠杆,使用时限到期后必须还本付息,一般债券基金的做法很多时候是通过再进行债券正回购的方法,用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维持一定的交易杠杆,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规定,正回购操作最多可以放大至五倍来操作,但一般的债券基金最多也就是放大三倍来操作,这种交易杠杆所面临的价格波动风险很大的,当债券价格上升的时候可以使基金份额持有者额外获得超额收益,但债券价格下跌的时候,也会有超额的损失,总的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现在并不是买入债券基金的好时期,近期债券市场由于002506超日太阳出现银行贷款逾期,且这公司也有发行公司债券112061,使得现在债券市场出现由于这公司存在的信用风险,导致整个债券市场出现信用重新评估的风险,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债券基金近期都是在去杠杆的过程中(即降低正回购的放大倍数)。
今年那些出现亏损的债券基金最主要原因是这些债券基金将相当一部分的资金押注可转换债券上面,由于股票市场的不景气,导致可转换债券价格下跌,导致其这些基金亏损的最大主要因素。
债券基金判定其是否买入的时期主要是看利率的走势,利率下行有利于债券价格上涨,利率上行使债券价格下跌,最主要原因是债券一般都是固定票面利率,利率的变动使债券的价格与其成负相关关系。
由于现在利率水平处于相对较低位置,且经济也不是太坏,CPI存在上涨的可能性,故此现在已经没有利率再下行的可能性极少。
购买银行理财需要注意哪些陷阱?
读大学的表妹告诉我,支付宝骗了她!买的时候明明说收益是19.94%。
结果她买进18块钱,前面赚2分,昨天亏1分!
我听后哭笑不得,给她讲了下面一个故事:
2015年底,南京银行一款名为“鑫元半年定开债券”的产品,预期年化收益26%,按说是一款中低风险等级、稳健增长的理财产品。半年后投资人去银行取钱,发现:不仅没赚钱,还亏了15%。
表妹很诧异:银行也骗人?这太不可思议了!
南京银行的故事,至少包含了3个普通投资朋友不容易发现的雷点:
雷点1:预期收益很多投资朋友选购理财产品,看到“预期收益”,就以为是到手的利润。
“鑫元半年定开债券”预期半年13%的收益没有兑现,反而亏了15%,找银行理论,得到的答复只有一句:预期收益≠实际收益,《风险揭示书》和《产品说明书》都有告知。
其实,鑫元基金半年定开债基金合同中明确约定:投资于债券资产的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的80%,投资于权益类资产(包括股票、权证等)的比例不高于基金资产的20%。这个投向比例,符合证监会对债券型基金的规定。
为避免预期收益陷阱,购买理财产品
,看推广页面和销售传单不如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阅读过程中,先看【保本比例】和【风险等级】,再看【预期收益】,这样,至少你能清醒地认识到:哪些产品一定有收益,哪些不一定,风险高不高。
雷点2:发行人“鑫元半年定开债券”通过南京银行发售,但发行人却是上海鑫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并不是南京银行。
银行理财产品分为两种:银行自有理财产品和代销产品。银行自有理财产品,发行人是银行,安全性相对较高。而绝大多数银行在销产品是代销产品
,这类产品通过银行网点、APP、网站等银行渠道销售,发行人是其他资产管理结构。对于代销产品,银行不负责管理,产品的信用背书,不该看银行,该看基金、信托等发行机构。
不少投资朋友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安全、可靠,殊不知,部分银行代销产品可能是“披着羊皮的狼”,多了银行的信用背书,让人
毫无防备地引狼入室,然后自担风险。
投资朋友该如何识别银行代销产品呢?最简单的方法是:登录权威网站查询。银行自有理财产品,均会在产品说明书正文显著位置标注产品登记编码(以“C”开头的14位数),没标的都不是。
雷点3:风险匹配
相信购买“鑫元半年定开债券”的投资者,都填写过《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问卷》,但为什么还是买了不适合自己的产品呢?
“郑人买履”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一个郑国人想买双鞋,他量好自己脚的尺码。上集时却忘了带,挑好鞋子款式,发现没带尺码,返回家中取,等到他返回集市,集市已散。
即便拿着“尺码”上集,我相信“郑人”也买不到合适的鞋,脚不是长方体,人也不可能通过风险测评的分数,准确测出个人实际风险承受能力。
测评问卷的10~20道题目,哪道题分值高,那道题分值低,监管部门并未明文规定,想卖给你产品,只要将衡量“资产”的选项分数设高,保证有钱购买产品的人,都能通过测评。
另外,题目选项对应的分值,监管未明文规定。所以类似下面的一道题:
您打算重点投资于哪些种类的投资品种?
A. 债券、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等固定收益类投资品种
B. 股票、混合型基金、偏股型基金、股票型基金等权益类投资品种
C. 期货、融资融券等
D. 复杂或高风险金融产品或服务
E. 其他产品或服务
机构完全可以这样设置:无论你选择任何选项,都将得到4~5分。
这种情况下,你买到超出自己风险承受的产品,有什么奇怪呢?
投资朋友在购买理财产品过程中,遇到R4、R5类产品,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账户里100w变70w,我是否愿意接受?
以往,在老百姓眼里,类似“鑫元半年定开债券”的债券型
基金,几乎是没有风险的,和货币型基金差不多,可享受刚性兑付的安全感。
自2014年3月5日*ST超日发布公告:2011年公司债券第二期利息无法按期全额支付,我国债券刚性兑付铁律就被打破了。
近2年,债券违约高发,债券型基金自然也不得安生,但监管并未及时调整债券型基金得风险适配等级,根据投向比例,R3、R4、R5的都有,所以投资者很容易买到并不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除此外,投资者一定要再看产品是封闭型还是开放型,开放型产品发现势头不对,可以立马跑人,而类似“鑫元半年定开债券”等有封闭期限的产品,封闭期内,完全任人宰割。
随着《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的落地,银行理财产品刚性兑付被打破,银行保本型理财会成为历史。
之后银行客户经理向你推荐“理财产品”,承诺“保本”时,第一句可以问:新指导意见实施了,还有“保本”的理财?是保险产品吗?第二句问:《产品说明书》呢?我先看看!
这样,基本能砍掉一半的大忽悠!
今年债券违约已超400亿?
首先,债券违约和个人投资理财有什么关系呢?!整个债券市场个人投资者的占比极低。债券投资的收益率本来就不高,个人投资者下场投资的意义不大。
一方面,自2014年开始,超日债违约后,债券市场打破刚兑,近年无论是违约的金额还是违约的企业数量都快速增长,个人投资者如果没有对公司进行深入的研究,很容易踩“雷”。另一方面,个人投资者在面临踩“雷”风险的同时,获得的收益率也不高。
同样的收益率可以买银行发行稳定型理财产品或债券型基金,同样是投资债券,这些产品购买一揽子市场上的债券,就算基金经理偶然踩“雷”了一只债券,经过整个组合的平抑,也不会造成亏损本金的情况。
今年是否入市买房呢?
买了怕跌,不买怕涨,机会可能就是这么错过的。
房价涨了,您也不卖,房子跌了,您更不会卖。所以如果您是刚需,不要去管涨与跌,房子买来就是用来解决或改善生活的,是用来解决当前的问题的,如果把问题解决了,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涨与跌实际与您关系不大。如果您是投资,还是三思而行吧,目前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市场变化来看,过去那种随便买买就大赚特赚的日子可能不会再有了。
今年房价怎么样?是否该入市呢?这个问题我觉得不用过多考虑,先看看手里的钱吧,是不是攒够了买房的钱,收入是否能够承担起月供,如果是,那就到了该买房的时机了。别让房价等着你,而是你要去追房价,追上了就拉住他,别让他再跑远了。除了钱,您更应该明确的是您买房的需求是什么,重点要解决哪些问题,是孩子上学还是老人养老,或是解决工作生活等问题,想好了这些问题,再去选择在哪里买。买了之后就不要去看房价了,涨与不涨都与您没关系,努力工作还贷就可以了。
综上,普通老百姓买房就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如果放着不解决而是一直等着,假如房价真的又涨起来了,届时你可以想追也追不上了。况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不断发展,通货膨胀是肯定的,买房后初期还钱可能确实是比较多,但过几年后你就会发现,月供根本不算什么了,但房子你已经有了,不在是个观望者了。
2015发生了什么金融事件?
2014~2015年债券市场违约事件。2014年3月4日ST超日发布公告称,“11 超日债”第二期利息8980万元将无法在原定付息日按期全额支付,仅能按期支付400万元人民币,由此宣告了“11 超日债”的违约。1、光伏行业不景气,企业利润受到重创:2012年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加上欧债危机和“双反”的影响,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2、公司扩张过度:投资于重资产海外电站且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导致公司出现流动性危机。
3、当地政府不再施以援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