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优质成长分红公告,如果今天买398001基金?
中海优质成长基金(398001)是股票基金,大约3-5天才到账,届时就可以在交易时间自由赎回。
大连哪个区的房子未来最能升值?
首先看中山,西岗,沙河口,基本已经失去了升值的空间,未来几年时间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涨幅一平不会超过3000,原因是发展基本已经饱和,该有的都有了,你告诉我它拿什么涨价?商场,地铁,学校这些影响房价的必备因素应有尽有
这几年甘井子区的房价可以说是涨的飞快,两三年前的山东路90年代房子,基本不超过一万,现在楼层好的基本能卖到一万五,一平涨了五六千,一套六十平的房子相当于涨了接近四十万,至于那些新房就更不用说了
钻石湾开盘时9000现在20000多了,就是当初没人去的泡崖子现在也能卖到一万二三,一套房子涨个二三十万不在话下,而且未来还能涨,你可以看看甘井子区现在正在施工的项目,有很多,等这些项目落地的时候,甘井子区的房价还能翻翻
更夸张的是大连湾地区,你能想到现在连大连湾都卖到了1.5万的价格了么?几年前那地方可以说都没人知道,更别提入住了,现在卖的和繁华的大连市内中山区的老房一个价,而且还是期房,以后不知道能涨到多少,最不可思议的是,卖的非常的好..基本好位置已经抢光了
再说说涨价很难的地方,当属旅顺和金州开发区那些地区,多少人几年前去金州,旅顺投资,几年后是一分钱没挣还赔了,房子卖不出去,那地方根本就发展不起来,离主城区太远,加上从地理角度来说,开发起来困难太大了,需要太多的钱,没人愿意来干这吃力不讨好,最主要是还不见钱的事,所以为了卖房,在这些地方的楼盘只能给出一个宏伟的规划,但明白人都知道,要实现那些那得等到猴年马月
二手房行业值得长时间从事吗?
你好,我是一名从事房地产行业4年的房产经纪人,很高兴为你解答此问题。
一:个人经历
我2016年加入房地产行业,从事此行业已经有第4个年头了 ,也经历了房产的高峰期和房产的低迷时期,在销售经理口中,特别是心灵鸡汤的,竟然说没有淡季只有不努力的人,这个原因也不排除,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有人是做得好的,在这行业中,我认识了很多很多朋友,已经没有再从事房地产这个行业了。
在房产高峰时期,我们就相对来说不用这么愁去如何找客户,客户相对比较充足,都是为客户努力的匹配房源就可以了,而在低迷的时期,我们会大量的时间去沉浸如何寻找客户跟客户沟通,跟客户分析市场这一方面的工作,我们每天晚上加班,可能到晚上的10点,甚至有时候忙的时候可以达到11点,12点的下班,整理完资料晚发,还有推送的房源给客户等等的繁琐工作。在这中间我经历了迷茫,心理素质不行,就是总想着为什么自己付出了总是没有得到回报。
做房地产销售表面看上去都好像很风光的样子,在我认识的朋友同行中,好像没有几个能挣到钱的,别看一单说是什么三五万,其实到自己手上的话可能就1万多块钱,而且又不能保证每个月的都是有开单的,像我吧,有时候一个月就拿着1000多块钱的租单,业绩有时候市场好一点的就拿着,2万块钱的工资,平均下来一年的收入大概也在10万到15万之间。
二:个人观点
像很多说的什么年薪百万收入在二手房这个行业中基本上很少,多少个人?100个人有一个吧,但是呢,在我身边还没有见过呢,一手房销售一年的话做得好,也有100万的业绩,不过一手房收钱,速度各方面的话就相对来说比较慢,将我卖过的房子也有收不回来的佣金,一手房的二手房基本上不会存在这种条件的出现。
做房产这个行业仍可以让你接触到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每个行业的人基本上都可以接触到,你可以为你以后不想再做房产这个行业,就打算看有什么反响比较好发展。接触到这些客户,如果维护的好可以深入沟通的话,可以在他们身上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毕竟你经历过的东西,他们可能早十几二十年前就经历过了。
三:个人意见
如果在这个行业觉得收入还可以,可以继续的做下去,如果觉得疲倦了可以出去闯闯其他行业,把房产作为副业来做,现在很多公司都可以挂名的。奋斗吧少年。
除长子次子名气较大外?
袁世凯一生中娶了10位老婆,这10位老婆为袁世凯生了32个孩子,其中,儿子17位,女儿15位。
这17个儿子,有人野心十足,自比曹丕;有的热衷于诗词歌赋,位列民国四公子;有的从事实体企业,自力更生,拼搏奋斗,为民族做出了贡献;有的精神错乱,成了精神病人。
可以说,与三国时期曹操的25位儿子一样,袁家的男丁命运各不相同。
其中,名气最大的当属长子袁克定和次子袁克文。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袁家17位男丁的不同结局。
老大袁克定:有想当“曹丕”的心,但是,没有“曹丕”的命袁克定,是原配夫人于氏所生,也是于氏唯一生养的孩子。
所以,他的身份非常特殊,是袁世凯名副其实的嫡长子。
同时,他的年龄也非常特殊,比其他众兄妹的年龄高出一大截,例如,他比二弟袁克文足足大了12岁。
因此,在袁世凯眼里,袁克定是个“宝”,所以,要重点培养。
无论是在朝鲜驻节,还是在小站练兵,抑或是巡抚山东、总督直隶,袁世凯一直将袁克定带在自己身边,从未让他离开过半步。
要说袁克定,也是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与他父亲身材短小、武夫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1912年,袁克定在河南老家骑马时,不慎摔伤了腿,从此成了瘸子。
袁世凯为此十分痛心,特地把袁克定送到德国治疗。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得知袁世凯的长子前来就医,非常重视,他大摆宴席,亲自招待袁克定。
觥筹交错间,威廉二世给袁克定吹起了耳旁风:“如果袁大总统想恢复帝制,我们德国愿意帮忙。”
威廉二世的话勾起了袁克定的欲望,唤醒了他的野心,他认为自己是嫡长子,如果真的恢复帝制,那自己就贵为“太子”,也就是下一任的皇帝。
因此,回国后,一心想做“太子”的袁克定便想尽各种办法撺掇袁世凯称帝。
为了坚定袁世凯的称帝信心,袁克定想到了一个绝好的办法。
他不惜花费3万元巨资,雇人伪造了一份《顺天时报》。
用这份报纸天天刊登拥护帝制的信息,专门送呈袁世凯阅读。
同时,袁克定还发起组建筹安会,使袁世凯误以为民心可用。
被蒙在鼓里的袁世凯,耳根子一软,便接受了皇帝的尊号,改国号为“中华帝国”,恢复了君主制。
袁世凯的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各方的不满,甚至,还引发了“护国运动”,在各方势力的反对下,袁世凯只当了83天皇帝,便宣布取消了帝制。
针对这场闹剧,袁世凯火冒三丈地对长子袁克定说了四个字:“欺父误国!”
1916年6月,袁世凯因尿毒症病发身亡,河南项城袁家正式退出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随即,袁克定的“太子梦”也烟消云散了。
根据张传彩回忆,她的父亲张伯驹曾说,袁世凯死后,袁克定作为袁家长子主持分家,袁家的每个孩子都分了一大笔财产。
但是,袁家一直有人怀疑袁克定除了均分的遗产外,还独吞了袁世凯在法国银行的存款。
不过,话又说回来,袁克定的钱很快就花光了,他曾经托关系,求蒋介石返还袁氏在河南被没收的家产,不曾想被对方拒绝了。
走投无路之下,袁克定只能以典当家产为生。
华北沦陷后,有人给他找了份“工作”,可以给他带来丰厚的薪酬。
这人就是土肥原贤二。
他想拉拢袁克定加入华北伪政权,希望借助他的身份来影响北洋旧部,说白了,就是想让袁克定当汉奸。
但是,袁克定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坚决不肯做汉奸。
到了晚年时期,袁克定经济窘迫,多亏其表弟张伯驹接济。
他把袁克定接到承泽园居住,此时,袁克定经常身穿一件长袍,头戴一顶小瓜皮帽,看上去非常干瘦、非常矮小,拄着拐杖,走路一拐一瘸,非常狼狈。‘’
用张传彩的话说,晚年的袁克定就是一个脾气古怪的老头。
新中国成立后,时任中央文史馆馆长的章士钊先生给袁克定谋了一个馆员的身份,让他在那里工作,每个月有五六十块钱的收入。
1955年,袁克定在北京病逝,终年77岁。
从袁克定的前半生来看,他野心勃勃,想尽一切办法当上太子,这就好比三国时期的曹丕,为了坐上太子之位,千方百计地在曹操面前表现自己。
但是,袁克定远没有曹丕幸运,他的后半生穷困潦倒,寄人篱下,与曹丕相比,有很大的落差。
简而言之,他没有“曹丕的命”。
老二袁克文:才华横溢,就好比三国时期的“曹植”袁克文的生母是朝鲜人,关于他生母的身份,众说纷纭。
用袁克文的话说,他的生母是“三韩望族”;根据野史传说,他的生母是朝鲜公主;但是,根据袁世凯的家书来看,袁克文的生母只是一名普通的婢女。
关于他的生母,我们暂且不提,话题还是集中在袁克文身上。
他天性恶劣、放荡不羁,但是,从小喜爱文学,对诗词歌赋、文玩字画颇有研究,
作诗、填词、写文章、唱昆曲更是顺手拈来。
因此,袁世凯非常偏爱袁克文,甚至一度想立他为“太子”。
这一点,他像极了三国时期的曹植。
但是,袁克文与大哥袁克定不同。
他挥霍成性,骄奢淫逸,吃喝嫖赌抽样样都干,与爱新觉罗·溥侗、张伯驹、张学良号称“民国四公子”。
这让袁世凯大失所望。
再加上袁克文非常厌恶政坛,曾极力反对袁世凯称帝,甚至,不惜惹怒袁世凯和大哥袁克定。
无奈之下,袁克文去了上海。
从此,他对政治更是置之不理,整日沉迷于唱戏作词,吃喝玩乐,甚至,还花钱加入青帮,成为“大字辈”的老头子。
为此,坊间一度流传“南有黄金荣、杜月笙,北有津北帮主袁寒云”。
除了原配夫人刘梅真外,他还接连娶了5位姨太太,没有名分的情妇更是非常之多,据说有七八十号人。
从这一点来看,袁家二兄弟像极了曹丕和曹植。
曹丕得意之时,也是曹植失意之时。
袁世凯死后,袁克文继承了十几万银元的家产,但是,因为花钱成性,很快就把家产败坏光了。
最后,他不得不以卖字、写文为生。
据说,“狗肉将军”张宗昌请袁克文写了一副中堂字,花费了1000个大洋。
1931年,袁克文在天津病逝,终年42岁。
由于经济拮据,家里连办丧事的钱都没有,还好,他的徒子徒孙没有忘记他,纷纷凑钱为他办了一场风风光光的后事。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说曹植。
曹植去世时41岁,与袁克文仅有一岁之差而已。
老三袁克良:与大哥相比,袁家老三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袁克良与二哥袁克文是同胞兄弟,生母是朝鲜人金氏。
也许是基因好,袁克良天性聪慧,但是,他不喜欢舞文弄墨,只喜欢骑马弄剑。
为此,袁世凯不喜欢这个儿子,认为他成不了大器,所以,经常责骂他。
袁世凯死后,袁克良的日子极其艰难。
他先是得了精神分裂症,后来,瘫痪在床,一病不起。
1948年在天津病逝,时年56岁。
老四袁克端:自比“雍正”,可惜,万般皆是命袁克端的母亲同样是朝鲜人,但是,与老二和老三并不是同母胞弟,而是四姨太闵氏所生。
与大哥和二哥相比,袁克端的学历非常高,他毕业于天津新华书院。
但是,或许是疏于严加管教,袁克端从小就养成了挥霍成性的习惯,不会操心,不会工作,但又野心勃勃。
他在开滦矿务局挂名董事,每月可以分得300块银元。
袁世凯称帝时,他的野心彻底暴露了。
他私刻了一枚印章,上面刻着三个字“皇四子”,显然易见,他这是自比雍正。
当然,他也做起了当年雍正做过的事。
他与众兄弟夺嫡,一心妄想当上皇帝。
可惜,他没有雍正的运气好。
1916年,袁世凯病逝,袁克端从“皇四子”一下子变成了普通老百姓,巨大的反差,让他一时难以接受,从此,精神失常。
老五袁克权:曾是太子候选人,可惜,他本人不愿意袁世凯称帝后,也玩起了清朝立储的方式。
他把长子袁克定、次子袁克文和老五袁克权视为太子候选人,经常让这哥仨儿一同穿上太子服,在其跟前晃悠。
但是,袁克权并不像大哥袁克定那样有野心,他对权力并不那么热衷。
这与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他性情敦厚,沉默内向,一生只与文墨打交道。
袁世凯死后,袁克权的日子非常难过,他常常以典卖家当度日。
1941年,袁克权病逝,年仅45岁。
值得一提的是,他不像二哥袁克文那样风流潇洒,一生之中,只娶了一任老婆。
老六袁克桓:秉承“不要从政”的遗训,在众兄弟中,最有钱袁克桓是众兄弟中最成功的一个,无论是学业,还是事业。
袁克桓毕业于南开大学、天津新学书院,性格稳重,颇有能力。
他遵循生母“不要从政”的遗训,大学毕业后,只身投于商海之中。
曾在启新洋灰公司担任总经理,还先后创办了江南水泥厂和华新南辰溪水泥厂、北京琉璃水泥厂等企业,是抗战时期著名的实业家,在发展民族工业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老七袁克齐:政治联姻,他娶了民国内阁总理孙宝琦的女儿袁世凯也比较热衷于政治联姻,这一点与后来的张作霖如出一辙。
他让老七袁克齐娶了民国内阁总理孙宝琦的女儿,然后,为了亲上加亲,他把自己的六女儿嫁给了孙宝琦的儿子。
其实,像老四袁克端、老五袁克权都是袁世凯的政治牺牲品,他们娶得都是名门闺秀。
老八袁克轸:与老六克桓是同母兄弟袁克轸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他的母亲是袁世凯最宠爱的女人杨氏,当然,杨氏也是袁世凯众姨太中最有能力的一位女性。
他娶了清朝直隶总督周馥的女儿,生有一子三女。
前几年,有媒体报道,袁克轸的墓地沦为了火锅店,令人不免感慨唏嘘。
老九袁克玖:虽是民国总统黎元洪的女婿,但是,日子不尽人意袁克玖在美国留学10年,回国后,曾在天津耀华玻璃总厂担任英文秘书,后来协助六哥办实业。
他娶了民国总统黎元洪的女儿黎绍芳,本以为能过上好日子,可惜,婚后一年就出现了不幸。
黎绍芳因病被送进了北京精神病疗养院。后来,袁克玖又续弦了一位妻子,但是,婚后无儿无女,生活非常平淡,两位老人相依为命。
1973年,袁克玖病逝,终年70岁。
老十袁克坚:与徐世昌的女儿定亲,但是,女方悔婚了袁克坚与老五袁克权、老七袁克齐和老十二袁克度是同母胞弟。
他原本与徐世昌的女儿定了婚约,但是,袁世凯死后,袁家的风光不再,徐世昌便替女儿悔婚了。
后来,袁克坚娶了民国陕西督军陆建章的女儿。
1920年,16岁的袁克坚赴美留学,5年后,学成归来,在宋哲元手底下做事。
不久,辞职回家赋闲。
1960年,在天津病故,时年56岁。
老十一袁克安:他的这一生还算完美袁克安没有被包办婚姻,而是娶了一位生长在美国的女士,这名女士起了个中国名字,叫张美生。
他曾经在开滦矿务局做秘书长,后来,在宝岛做了“民航总局局长”。
老十二袁克度:一位会制作香水的神奇男子在天津租界,提起袁克度,或许有很多人不知道,但是,提起“汤姆·袁”,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尤其那些外国公使的夫人小姐们,对“汤姆·袁”更是顶礼膜拜。
这里所说的“汤姆·袁”就是袁克度。
由于在美国留学,他给自己起了个美国名字。
在美国,他学得是化学专业,据说学得还不错。
抗战爆发后,有一天,十一嫂张美生告诉袁克度:“在天津租界,产自法国的香水奇货而居,非常抢手”。
袁克度轻蔑地“哼”了一声:“那有什么难的?”
说罢,他回到家里就开始研制香水。
经过短短几天的努力,香水竟然试制成功了,而且与巴黎香水相比,无论是颜色,还是香味,几乎都一样。
随后,袁克度开始挂牌卖香水。
他的香水价格并不低,一小瓶能卖到几十块大洋,即便是这样,求购者也是趋之若鹜。
但是,袁克度非常奇怪,他不想赚钱,卖了二三十瓶以后,就突然停止供货,甚至,还一再声明自己不会再配制假香水。
至于他的配方,也没有外传。
后来,有好事者请他出山创建肥皂厂,他满口答应下来。
可是,等人家把炼制肥皂的猪油搞来后,他竟然撂挑子不干了。
是他没有研制出肥皂配方,还是压根不想干,谁也说不清楚。
袁克度共有两任妻子。
第一位是天津富商罗云章的女儿,结婚不久,罗氏就一病不起去世了。
然后,又娶了一位姨太太,育有一位独女。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袁克度去世,留下了一个破烂不堪的家庭,他的姨太太只能以卖冰棍为生。
老十三袁克相:彼时,天津41中学的英语老师袁克相毕业于燕京大学,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尤其以篆书见长。
建国后,曾在天津41中学担任英语老师。
老十四袁克捷:长相酷似袁世凯,时常被人称为“袁大头”袁克捷是袁世凯与六姨太的儿子,毕业于南开大学。
因为年龄小,没有被袁世凯包办婚姻,在北京娶了一名女招待为妻。
由于他长相酷似袁世凯,常常被人们称为“袁大头”。
虽然生于富贵之家,但是,随着袁世凯的死,袁家的地位一落千丈,这让袁克捷心灰意冷,不愿意与人交往,甚至,别人拿他开玩笑时,他也只是沉默以对。
虽然性格沉闷,却是个大孝子,他全程负责母亲叶氏的生活起居,将母亲照料得非常好。
1955年,袁克捷带着自己的母亲和孩子,从北京迁居到宁夏贺兰县新建乡三村,三年后,与母亲叶氏相继去世,葬在了此处。
老十五袁克和:他的记忆中没有袁世凯袁克和的母亲是八姨太,江苏绅士郭百万的小女儿。
袁世凯去世时,袁克和只有两岁,对袁世凯还没有深刻的印象。
他从小接受的是新式教育,好跳舞,爱打球,毕业于天津工商大学。
虽是大学生,但是,他一生之中没有怎么工作,只是在50年代,曾到河北省曲周县中学教过一年的书。
晚年时期,他爱上了喝酒、吸烟,解放后,搬到了法租界小白楼,住进了法国公寓。
1964年10月,袁克和在天津病逝,时年50岁。
老十六袁克藩:与曹操的儿子曹熊一样,早薨袁克藩的母亲是九姨太刘氏,刘氏是袁世凯最后一个、也是年龄最小的一位姨太太。
刘氏原本是五姨太杨氏的小丫头,成年后,被50多岁的袁世凯“临幸”,随后,被收为第九位姨太太。
老十七袁克友:一生之中没有见过袁世凯,是众兄妹中,较为贫困的一个袁克友是袁世凯的遗腹子,与老十四袁克捷是同母胞兄弟。
他出生时,袁世凯已经去世了,所以,他没有见过袁世凯的面。
按照袁世凯的生前遗嘱:“男丁每人分现款1万元,股票8000余股,房屋20余间;女儿每人分现款7000余元,其他财产无份;母亲们由各自的孩子抚养,不给钱财”。
如此看来,在袁世凯死后出生的袁克友是没有分到遗产的,这与其他兄弟相比,他的生活注定会增添许多穷困和潦倒。
1928年,冯玉祥进驻河南,抄没了袁林、袁宅和袁府,走投无路的袁克友跟随管家徐东海搬到了安阳市裴家巷72号院居住。
生活所迫,他们在自家门口挂上了一块“袁林管理所”的牌子,靠这个名义,他们变卖“袁林”的树木维持生活。
虽然生活贫困,但是,只要袁氏家族在老家有事要做,他从不会因拿不出钱来而推脱,毕竟,众兄弟中,只有袁克友一家留在了河南。
1938年,日军要在袁坟西边修建飞机场,可是,袁世凯四姨太闵氏的坟墓就在那里。
袁克友虽不是闵氏所生,但是,面对这种情况,他没有躲避。
他和徐东海雇人为闵氏迁坟,保证闵氏的骨殖不遭破坏。
后来,袁克友只身一人前往天津寻找袁氏后人,到了天津后,他音信全无,从来没有与还在河南老家的妻儿联系过。
在天津,他过一天算一天,因饮食不规律,引发胃部疾病,于1953年,在天津病逝,终年36岁。
可以说,袁克友对自己的妻儿子女是没有尽到责任的,他前往天津寻亲时,他的妻子带着4个孩子以乞讨为生。
甚至,还有人见她在数九寒冬里,砸开封冻的河冰,佝偻着身躯洗衣服。
总结:以上就是袁世凯17位儿子的不同结局,有人风光,有人落寞,有人富贵,有人穷困潦倒。总体来看,多数是穷困的。
密春雷被强制执行超七亿?
当董卿的商人丈夫密春雷被强制执行超过7亿的时候。董卿低价的卖出了自己的房产。这个房子原本标价3.5亿,最后以2.5亿成交了。我觉得丢卒保车做得非常好。只要人在事业就在有了事业最后重新买回房子,那都是小事情。
很多成功的企业家或者商人,他们做事业小有所成之后都会千方百计的买一些房子,这些房子就会起到保值增值的作用。有的时候这些房子还到银行里做抵押进行贷款,因此房子的作用还是蛮大的。
当遇到经营的困难的时候把房子卖掉,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如同当年打仗的时候有一些根据地,这些根据地是一些军队赖以起家的基础,然而敌人反复围剿的时候,不得不撤出根据地保存实力,这就叫做,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董卿不仅是央视的一姐做播音主持水平很高,这一次在家族经济遇到危险的情况下,能够不拘泥于房子的价值,而是立足于全局,把老公保下来,这是了不起的。
过去曾经有一句话叫做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显然这一次董卿把房子卖掉,似乎是在保家庭,还是了不起的。
其实做一个企业家办企业并不容易,这几年形势不好,很多人破产了,其他人其实没有必要站在一个幸灾乐祸的心理去看人家。因为如果企业都倒闭了,那么很多老百姓也因此而失业。
假如说房地产价格都太虚高了,把房地产上面积压的那些资金,拿出来一部分救助实体经济,这还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上海头条##房地产##破产##在头条看世界##跟着头条看世界##策划##经济##正能量##杭州头条##分享你的今日感悟##我在头条搞创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