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兴华混合基金净值,中国历史上重瞳的人都是谁?
先留住!晚点回答。
-----------------------------------------------
首先,重瞳就是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在上古神话里记载有重瞳的的人一般都是圣人,但实际上经过现代医学解释,这种情况属于瞳孔发生了粘连畸变,从O形变成∞形,但并不影响光束进来,又叫对子眼,现代医学认为是早期白内障的现象。
中国史书上记载有重瞳的只有八个人:仓颉、虞舜、重耳、项羽、吕光、高洋、鱼俱罗、李煜。仓颉是黄帝时代的造字圣人;虞舜是禅让的圣人,孝顺的圣人,三皇五帝之一;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项羽则是旷古绝今的“西楚霸王”;吕光则是十六国时期横扫西域的后凉国王;高洋是北齐建立者;鱼俱罗相传是用计设杀猛将李元霸隋朝名将;李煜是五代十国时南唐后主,著名的词人,文学家。仓颉cāng jié 仓颉,史皇氏,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人。仓颉《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虞舜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瞳”的记载。重瞳即“一目两眸”,也有人认为是“白内障”。古代相术认为重瞳是一种异相、吉相,象征着吉利和富贵,往往是帝王的象征。虞舜代称舜。唐李白《远别离》诗:“或言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连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清厉鹗《一半儿.上虞百官江口舜庙》曲:“重瞳此地有遗苗,野庙空江玉座销。”重耳
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而好学,善交贤能智士。后受迫害离开晋国,游历诸侯。
漂泊19年后终复国,杀怀公而立。文公对内,拔擢贤能:以狐偃为相;先轸为帅;赵衰、胥臣辅其政;栾枝、冀缺佐其事;郤溱、霍伯将其兵;贾佗、阳子制其礼;魏犨、荀伯御其戎。晋民各执其业;吏各司其职。晋国由此大治。对外,联秦合齐,保宋制郑,尊王攘楚。作三军六卿,勤王事于洛邑、败楚师于城濮,盟诸侯于践土,开创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文治武功,昭明后世,显达千秋,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为后世儒家、法家等学派称道。
项羽
关于重瞳,最出名的是两个,第一个是舜,第二个是项羽。他们都是帝王级的人物。不过舜有顽父劣弟,而且死因也很可疑;项羽虽称西楚霸王,终亡于垓下。结局也不怎么样。
清钱谦益《徐州杂题》诗之二:“重瞳遗迹已冥冥,戏马台前鬼火青。十丈黄楼临泗水,行人犹说霸王厅。”清周龙藻《大墙上蒿行》:“亚父好竒策,终被重瞳误。”
比喻像舜一样的圣明天子。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四:“[杨大年]以诗贻馆中诸公曰:‘闻戴宫花满鬓红,上林丝管侍重瞳。’”明邵璨《香囊记.琼林》:“三策献重瞳,独占鳌头圣恩重。”“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史记·项羽本纪》吕光
吕光,字世明,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是吕婆楼之子。
晋朝时期十六国中后凉建立者。吕光本为前秦将领。淝水之战前夕,受天王苻坚之命征讨西域,降焉耆、破龟兹,威震西域,因此远方诸国皆来归附。
384年十二月,吕光从西域东归占据凉州称酒泉公,收到苻坚死讯,改元太安,并自称使持节、侍中、中外大都督、督陇右、河西诸军事、大将军、凉州牧、酒泉公。
389年,称三河王,改元麟嘉。396年,复改称天王,国号大凉,改元龙飞。
在位末期内政不修,各族叛离,埋下亡国因子。
高洋
高洋(529~559年),字子进,因生于晋阳,一名晋阳乐。北齐开国皇帝,齐文宣帝,550-559年在位。他是东魏权臣、北齐神武皇帝高欢次子、北齐文襄皇帝高澄的同母弟,母亲为娄氏。
出生时有异兆,相貌奇特。幼时其貌不扬,沉默寡言,其实大智若愚,聪慧过人,深沉有大度。虽常被兄弟嘲笑或捉弄,但其才能甚得父亲欣赏。
鱼俱罗
鱼俱罗,祖籍冯翊郡下邦县。身高八尺(约1.8米)体力过人,声音极其洪亮,平时说话的声音可以传出数百步之远。
相传鱼俱罗眼中有双瞳。鱼俱罗二十岁时加入禁卫军,后因功绩被提升为大都督。其后跟随晋王杨广(即隋炀帝)征讨陈朝,立下军功被提升为开府,并赏赐大量的财物。
征服陈朝之后不久沈玄懀、高智慧在江南发起叛乱。被派去征讨的杨素认为鱼俱罗英勇善战,便请他随军出征。鱼俱罗不负所望,每次作战都立下战功,并因此被提升为上开府并封为高唐县公以及叠州总管。
后因母亲病逝辞职回家为母亲守孝。等他回到扶风郡的时候,正巧遇到杨素率军去灵州道打击来犯的突厥人。杨素遇到鱼俱罗非常高兴,便上奏要求鱼俱罗随军出征。
后杨素大军与突厥军遭遇,鱼俱罗率领数名骑兵杀出,鱼俱罗瞪圆双眼大声呼喊,突厥人望风而逃,在突厥人军中杀入杀出,毫无压力。因为对突厥作战有功,鱼俱罗被封为柱国以及丰州总管。
刚开始的时候,突厥人数次入侵丰州劫掠,但全部都被鱼俱罗擒杀,从此以后突厥人畏惧鱼俱罗而离去,不敢再在塞上牧马。
李煜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李煜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另外有人提到,但没有查到明确出处的还有:王莽;黄巢。山西大同市历代都是属于哪个国家的?
大同 (山西省地级市),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是山西省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晋冀蒙交界地区中心城市之一、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 。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4个区、6个县,总面积14176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202.7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45.60万人,城镇人口221.1万人,城镇化率63.97%。
大同地处中国华北地区、山西北部、大同盆地中心、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实为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北接中国对蒙古国最大口岸二连浩特市,是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 大同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 ,是中国首批13个较大的市之一、中国九大古都之一、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中国雕塑之都、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
【大同市历史沿革】
石器时代在大同地区发现和发掘,位于阳高县古城镇许家窑村南发现人类化石。许家窑人是北京人的后裔,约在10万年前向西迁徙时,遇大同湖阻隔,在此定居。与此同时,在大同城西青磁窑、小站、左云贾家窑、广灵洗马庄等地先后发现多处旧石器遗址,计数千件打制石器制品。与此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在武州川、御河、桑干河两岸,大同高山镇、云冈南梁、镇川西村、镇川南梁、孤山、尚龙门、刘安窑、云州区吉家庄、左云县旧高山、天镇县楼子疃、广灵县惠花、云州区佛堂寺、浑源李峪等地都发现典型的新石器时代细石器和陶片,其中有打制精巧的石锥、石簇、石锛、石斧、石杵等。陶器有灰陶、红陶和彩陶,纹饰、器形、口形多种,专家认定,远在10万年前,已有人类在此劳动繁衍生息。
春秋时期大同地区为北狄所居。北狄系指以狩猎为生的游牧部落林胡、楼烦。据《战国策·释地》载:“今山西岢岚州以北,故楼烦胡地也;大同、朔州以北,故林胡地。”大同至内蒙古河套一带,春秋时为林胡活动之地。(唐)尧帝封羲和氏子为北岳长老,其二子和叔来宅。《山海经》中古大同为古平国。商汤封同姓于此地,代子立国。
战国时期初为代国,后并入赵地。据《史记·赵世家》载,子晰告赵简子曰:“主君之子将克二国于北,皆子姓也。”及简子卒,毋血立,是为襄子,北登夏屋,使宰人操铜斗击杀代王,遂兴兵平代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分封制,立郡县,全国设36郡,今大同境内为雁门郡、代郡之地。其时见于记载的城有:平城、代、善无、延陵、平舒、武周塞、新城、班氏、马邑等。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并征集民众筑长城,在今左云高山以东,云冈以西十里河谷“筑城武周塞内,以备胡。”
西汉沿袭秦郡县制,其地仍为雁门郡、代郡之地。雁门郡属并州刺史部。沿所善无,共辖14县:善无、沃阳、繁峙、中陵、阴馆、楼烦、武州、汪陶、剧阳、崞、埒、马邑、疆阴、平城,平城为东部都尉治。代郡属幽州刺史部,治所桑干,共辖18县,在今大同境内者10县:道人、高柳、班氏、示氏、平舒、延陵、灵丘、且如、平邑、参合。
东汉各州置州牧,后改州牧为刺史。其地为雁门、代郡之地。雁门郡属并州刺史部,治阴馆,属县十四,今大同市境内有四县:繁峙、武州、崞、平城。代郡属幽州刺史部,治高柳,属县十一,在今大同市境内有六县:高柳、道人、班氏、示氏、北平邑、平舒。建武中,卢芳之乱,沿边八部并废,徙雁门、代郡之民于常山关、居庸关东。建武二十七年(51)复置郡,自善无移雁门郡治阴馆,县仍属。其代郡治高柳。“建安中省云中、定襄五郡,立新兴郡于太原界,郡为一县隶之,而别置平城县于勾注陉南,往属焉。”汉末天下大乱,陉北之地弃为荒徼。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讨伐乌桓,平定代地。安集北边郡县之民,在今代县东五里置平城县,属冀州新兴郡。黄初元年(220)复置并州,平城属并州雁门郡。无论属冀州新兴郡的平城,还是并州雁门郡的平城,均为同名异地,非今大同。 x
三国时,其地为乌桓、鲜卑所据。汉明帝时(58—75)在平城建通光寺,为大同最早的佛寺。
晋时大同北部为鲜卑族领地,南部为雁门郡地,其时郡已迁至广武,属县有:广武、崞、汪陶、平城、俊人、繁峙、原平、马邑。永嘉四年(310),晋并州牧刘琨以拓跋猗卢有救援之功,上书晋怀帝,请封鲜卑拓跋猗卢为代公。建兴元年(313)拓跋猗卢定盛乐为北都,修秦汉故平城为南都,平城复还故治,属代国。
北魏拓跋珪于公元398年自盛乐迁都平城,改号皇帝,改元天兴,并置司州、代尹,治代都平城。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三千家于代郡。“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进行一系列大规模的首都建设。次月“诏有司正超过计划畿,制郊甸”,划定京畿范围:“东至代郡,西至善无,南及阴馆,北尽参合。西至河(黄河),南至中山隘门塞,北至五原,地方千里。”又设四方四维,置八部帅统兵镇守。
北齐天保元年(550)东魏被北齐所代,大同为北恒州、北朔州地,属县未有大的变化。天保七年(556)改北恒州为恒安镇(今大同),又名东州城,隶属恒州太平县,徙豪杰三千家以实之。翌年废镇,仍为北恒州。周齐之间,突厥渐强,为防御突厥、柔然、契丹,于天保三年(552)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渤海200余千米。天保六年(555)发夫180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夏口,西至恒州450余千米。天保七年(556)先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海。前后所筑东西凡1000余千米。
公元557年西魏为北周所代替。建德六年(577)灭齐后,州县并废,复置恒安镇,改朔州置北朔州总管府。改太平县为云中县(此大同称云中之始)。灵丘属蔚州,为灵丘郡治。
隋开皇元年(581)重新统一中国后,改诸州为郡,其地为马邑郡、雁门郡之地。马邑郡治善阳,辖善阳、神武、云内、开阳。雁门郡治雁门,辖雁门、繁峙、崞县、五台、灵丘。恒安镇隶属马邑郡云内县。开皇五年(585)置代州总管府。隋为了防御突厥侵扰,大业三年(607)“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一旬而罢”。公元615年八月,杨广巡游塞北,突厥得悉,率领10万兵攻入塞内,杨广被迫退到雁门,在各地军民增援下,杨广才解围而去。第二年突厥又犯,被李渊带兵击退。
唐初依隋实行州县制。武德四年(621)平刘武周,复于故恒安镇置北恒州。武德六年(623)于雁门郡之灵丘别置蔚州。武德七年(624)北恒州废。贞观元年(627)发天下为13道,云、蔚、朔等州属河东道。云州治云中,辖县云中。蔚州治兴唐,辖兴唐、飞狐、灵丘。朔州治善无,辖善阳、马邑。唐末,以浑源川为名,置浑源州;以雁门山、龙首山南北呼应为名,置应州。贞观十四年(640)于故云内县置定襄县,兼云州治。龙朔三年(663)置云中都护府。永淳元年(682)为东突厥默啜所破,州县俱废,移百姓于朔州。开元十八年(730)复置县,改定襄为云中县。废北恒州为东州城,复置云州。天宝元年(742)改云州为云中郡。乾元元年(758)改云中郡为云州。会昌三年(843)以云、蔚诸州为大同道,罢属河东,置都团练使,治云州。咸通十年(869)置大同军节度。中和二年(882)改大同节度为雁门节度。四年(884)云州复隶河东道。唐至德以后,中原运兵刺史皆管军戎,大同防御使由云州刺史领管,辖云、蔚、朔三州。唐末云州地区成为沙陀部和吐谷浑赫连铎部争夺的主要地带。也是李克用父子发迹之地。乾符三年(876)大同军节度使李国昌子克用为云中守捉使,杀防御使,据州以闻。僖宗赦克用,以国昌为大同军防御使,不受命。广明元年(880)李琢攻国昌,国昌兵败,与克用奔北地。共巢入京师,诏发代北军,寻赦国昌,使讨赋,克用率三万五千骑而南,收京师功第一,国昌封陇西郡王。国昌卒,克用取云州。唐末封建割据,云州陷入长期战争中,后李克用子李存勖灭梁,是为唐庄宗。
五代其地为后唐所占,区划未有大的变动。云中县为云州治,隶属河东道。李克用与契丹耶律阿保机相会于云州东城,易袍马为兄弟,因取“怀想仁人”之义,改名怀仁县;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析蔚州兴唐县设置广陵县(今广灵县)。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复以云州为大同军节度。清泰三年(936),叛将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拜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借契丹兵灭后唐,称帝,国号晋。以契丹有助援之功,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云中判官司吴峦“闭门不受契丹命”,修整器械,昼夜守城,坚持了半年之久,“峦求援晋,晋主召峦南归”,云州陷落。至此,大同先后被契丹、女真、蒙古统治长达433年,使中原汉族统治从此失去北方屏藩。
后晋天福二年(937),辽进占云州。初为大同军节度。重熙十三年(1044)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重熙十七年(1048)析云中,置大同县,为辽之陪都。辽西京道所辖:大同府,治所大同。统2州7县:弘州、德州、大同县、云中、天成、长青、奉义、怀仁、怀安县。蔚州,治蔚州,统灵仙、定安、飞狐、灵丘、广陵。应州,治金城,统金城、浑源、河阳。朔州,治善阳,统善阳、武州、宁远、马邑、神武。
宋为路、州、县三级制,全国设15路。宣和五年(1123)预置云中府路,治云中府,统云中及武、应、朔、蔚、奉圣、归化、儒、妫等8州与云州合称“山后九州”。为宋金联盟攻辽的预置版图。后金失约,除武、应、朔、蔚诸州于宣和五年(1123)一度归宋,旋为金人所取外,西京仅在雍熙三年(986)云州观察使杨业攻占云州3个月外,再未进入宋之版图。《读史方舆纪要》指出,“石晋归其地于契丹,宋不能复有,遂基靖康之衅。女真之亡辽,蒙古之亡金,皆先下大同,燕京不能复固矣。”
辽保大二年(1122)金完颜宗翰攻占大同府,仍以大同为西京,改西京道为西京路,府治、县治未变。西京路辖2府、7节镇、8刺郡、39县,9镇。金皇统元年(1141)以西京路隶属元帅府,旧置兵马都部署司。天德二年(1150)改置西京路总管府,后更置留守司。置转运使及中都西京路提刑司。大同府辖大同、云中、宣宁、怀安、天成、白登、怀仁7县。省奉义县为镇,入大同。保大二年(1122)金攻打西京时“天兵一鼓,都城四陷,殿阁楼观,俄而灰之”,辽未以来,再罹烽烬,楼阁飞为埃坌,殿堂聚为瓦砾,栋宇所仅存者,十不三四”。金攻占大同后,为医治战争创伤,大兴土木,修城修寺,规模宏大。经过修整加固的大同城池,南门改称奉天,东门改称宣仁,西门改称阜成。对云冈石窟进行整修,“委烟火司差夫三千人改拔河道”,南移,以防水浸石佛。重建云冈十寺,“重修灵岩大阁九楹,门楼四所……凡三十楹……又创石垣五百余步”,此次修寺历时三年半,重修华严寺、大普恩寺。天会十五年(1137)诏建太祖庙于西京。金大定五年(1165)在西京营建宫室,有保安殿、御容殿及西京宫苑。并设阁门使,掌管礼仪祭祀。还设有西京宫苑使。辽、金时陪都西京再度兴盛于北方,成为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交往的中转站,联系各民族的纽带,大同再度辉煌。
元初大同仍称西京。太祖七年(1212)置警巡院。至元二年(1265)省云中县入大同。元划为省、路、府(州)县四级制,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西京道大同府为大同路,隶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管辖一领事八州。一领事是录事司,设在大同。属县有大同、白登、宣宁、平地、怀仁五县。八州为弘、浑源、应、朔、武、丰、东胜、云内。上都路管辖今大同和河北部分地区。顺宁府治所蔚州,领灵仙、飞狐、定安、灵丘,广灵。元改天城为天城县,隶属宣德府。后隶属兴和路。大德四年(1300)在西京黄花岭立屯田。六年(1302)立万户府。 [17]
明洪武二年(1369)左副将军常遇春攻取大同。明行政区划为省、府、州、县四级制,洪武七年(1374)改大同路为大同府,隶属山西行中书省。九年(1376)改为承宣布政使司。大同府治大同县,辖浑源、应、朔、蔚四州,大同、怀仁、马邑、山阴、广灵、灵丘、广昌七县。宣宁县并入大同县。明军事上实行卫所制,洪武四年(1371)置大同都卫沼白关城。洪武八年(1375)改为山西行都指挥使司。洪武二十五年(1392)徙治大同。初领卫二十六,管辖范围:东至北京的居庸关;西起黄河转弯处的偏关,东西延绵千余千米,南北亦有数百千米。其范围之大,实属九边之首。后领卫十四,有大同前卫、后卫、左卫、阳和、天成、威远、平鲁、云川、玉林、镇鲁、高山、宣德、东胜。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公守冀北道,驻大同,嘉靖中移驻朔州。永乐六年(1408)置巡抚都御史。永乐七年(1409)置大同镇,设镇守总兵官,为镇之最高指挥官。成化七年(1471)设巡抚。正德八年(1513)设总制,辖13卫所,823堡寨,307座墩台。大同分4道,辖9路,驻军最多时达135778员,战马51654匹。时有“大同士马甲天下”之称。
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廷派恭顺侯吴惟华攻大同,姜瓖将驻大同李自成农民军将领张天琳等杀死,投降清军。清大同府治大同县,初因明治,领州四县七,隶属山西布政司,后改为山西省。顺治五年(1648)姜瓖降而复叛。次年,多尔衮亲自督战围城达9个多月,城破后,清军对大同进行了最野蛮的屠城,除献姜瓖人头的杨振威等23人及其家属外,其他所有官司吏兵民尽行杀戮,并将大同城墙拆去5尺。大同变成一座荒城,大同废,不立官,府移治阳和卫,名阳和府。大同县移治怀仁县西安堡。直到顺治九年(1652)府县才复还故址,从附近移民逐渐复兴。顺治十三年(1656)裁宣大总督,置山西总督,驻大同。康熙四年(1665)裁总督,并入雁门道。雍正四年(1726)于右玉林卫置朔平府并废除明代卫所,改天镇卫为天镇县,阳高卫为阳高县,左云川卫为左云县,右玉林卫为右玉县,平虏卫为平鲁县。大同府治所大同县,辖浑源、应州、大同、怀仁、山阴、阳高、天镇、广灵、灵丘二州七县和丰镇厅。清末大同县辖580村,城东194村,城南177村,城西91村,城北118村。朔平府治所右玉县,辖右玉、左云、平鲁、朔州、马邑。
民国元年(1912)大同废府留县,大同县属北路观察使。民国2年(1913)5月置雁门道,治大同,辖雁北13县、忻县地区13县,共26县。后晋北镇守使在大同驻扎。民国16年(1927)废道后,大同为县,直属山西省,县辖5个行政区,9街585村。
抗日战争时期,大同地区行政区划为三种。日伪行政区划:1937年9月13日上午,日本关东军侵占大同城,10月15日成立伪“晋北自治政府”,隶属伪“蒙疆联合委员会”,统辖雁北13县;1939年9月改为伪“晋北政厅”,隶属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1943年又改为伪“大同省公署”,隶属伪“蒙古自治邦政府”。大同县划为2街、22个联合村。
国民党行政区划:1937年9月至1939年12月为山西省每一个行政区和第二行政区。第一行政区治所五台,属县十攻,在大同地区有灵丘、广灵、浑源、应县、山阴、怀仁、大同、阳高、天镇9县。第二行政区治所岢岚,属县十三,在大同地区的有朔县,平鲁、左云、右玉4县。
共产党领导下的行政区划:东雁北:1937年年底属晋东北十八县政治主任公署,1938年6月改为晋东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0年2月成立第二专员公署,属县有灵丘、繁峙、广灵、浑源、应山县。归晋察冀北岳区管辖。西雁北(大同以西):1937年冬属晋西北根据地,1940年建立晋西北民主政权。1941年8月属晋西北行政公署,1943年11月,改为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归晋绥边区管辖。
1945年8月,大同被国民党阎锡山政府所统治,恢复事变前原县建制,仍属山西省,辖5个区,86个治村。成立卫戍司令部和城防司令部,建立雁北“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大同领导组”,管辖雁北各县,分第十、十一两个专署。第十区辖大同、怀仁、阳高、天镇、浑源、广灵、灵丘7县;第十一区辖右玉、山阴、应县、左云、平鲁、偏关6县。行政督察员兼保安司令。1947年军政分家,改为“山西省政府大同行政公署”,大同县辖4区、30街、70治村。“雁北专员公署”、“雁北城防司令部”驻在大同城内。到1948年雁北13县政府流亡大同,大同城内集中了国民党行政组织机关22个、党务机关7个、特务机关11个。
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改东雁北二专署为第五专署,属县有灵丘、繁峙、浑源、应县、代县、山阴、大同、阳高、怀仁。1946年5月,第五专署改为冀晋区第一专署,1949年2月,撤销晋绥边区,西雁北划为晋西北区,设置晋西北行政公署雁北分署。
1982年2月16日国务院公布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大同为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1985年1月国务院批准大同市为全国13个较大的市之一。
1993年7月10日,雁北地区撤销,地市合并,怀仁、应县、右玉三县划归朔州市。天镇、阳高、广灵、灵丘、浑源、左云、大同7县划归大同市,实行市管县。
兴华夏陶瓷哪里产?
兴华夏陶瓷是广东佛山生产的。
兴华厦瓷砖品牌成立于2005年,隶属祥达企业 ,是国内具有规模化、现代化的优秀陶瓷品牌之一。
兴华厦瓷砖现拥有佛山市南海祥达创展陶瓷有限公司、佛山市南海祥丰盛陶瓷有限公司、恩平市祥达陶瓷有限公司、恩平新安马陶瓷有限公司等四个现代化环保型生产基地。
目前,兴华厦瓷砖凭借雄厚的研发和生产实力,已建立了丰富的产品体系。产品涵盖岩板/大板、负离子通体大理石瓷砖、金丝釉大理石瓷砖、金丝臻石、金刚大理石瓷砖、抛光砖等,产品规格丰富、品种齐全。此外“全屋瓷石定制”类产品配套齐全,能定制背景墙、罗马柱、K金砖、地拼等系列产品,满足各消费群体的装修选材需求。
场内交易基金都有那些?
ETF基金:
510880 红利ETF
159901 深100ETF
159902 中小板
510180 180ETF
510050 50ETF
LOF基金
160610 鹏华动力
162605 景顺鼎益
161610 融通领先
161607 融通巨潮
162607 景顺资源
160106 南方高增
160105 南方积配
160910 大成创新
163503 天治核心
160611 鹏华治理
163302 巨田资源
161706 招商成长
160607 鹏华价值
160311 华夏蓝筹
166001 中欧趋势
162703 广发小盘
160505 博时主题
162006 长城久富
162207 荷银效率
161005 富国天惠
163402 兴业趋势
160805 长盛同智
160706 嘉实300
163801 中银中国
161903 万家公用
封闭式基金:
184712 基金科汇
184706 基金天华
184722 基金久嘉
184692 基金裕隆
500038 基金通乾
184700 基金鸿飞
184689 基金普惠
500003 基金安信
500009 基金安顺
500018 基金兴和
184701 基金景福
500056 基金科瑞
500011 基金金鑫
500001 基金金泰
184721 基金丰和
184728 基金鸿阳
184713 基金科翔
500006 基金裕阳
184691 基金景宏
500029 基金科讯
184693 基金普丰
500005 基金汉盛
184698 基金天元
184703 基金金盛
184703 基金银丰
184705 基金裕泽
500008 基金兴华
184699 基金同盛
184688 基金开元
184690 基金同益
500002 基金泰和
500015 基金汉兴
500025 基金汉鼎
创新型封基:
150001 瑞福进取
150002 大成优选
以上是12.13日上市交易型的基金(含ETF.LOF.封闭式基金和两只创新型封基)
为何康有为妻妾成群还富得流油?
康有为(1858年——1927年)先生是近代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文化泰斗和风云人物,他学贯中西,具有经天纬地的大才,头上顶着许多光环,如,国学大师、近代改良派代表人物、戊戌变法发起人、20世纪十大书法家之一,等等,这些称号拥有任何一项都足够耀眼,然而,康有为凭借实力获取了很多个,足见其实力之雄厚,能量之强大。
审视一名历史人物,必须结合他的出身背景、生活状态、精神风貌、人生抱负,以及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方可看到一个人最真实的一面。若以管中窥豹,势必要对其造成误解。
康有为不是完人,他也有许多欲望,这些都符合人性的真实。
在个人生活方面,康有为确实是一个懂得享受的人,这无疑会影响他的“君子之风”。总体来说,他是一位瑕不掩瑜的人,所做贡献非常值得肯定。若没有他,近代历史和文化会失色不少。
戊戌变法(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之所以没能开展下去,是因为遭到了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对,最终延续103天后,以“戊戌六君子”被砍头,康有为、梁启超(1873年——1929年)逃亡到日本为终结。康有为前前后后在国外暂居15年,直到1913年才回国。
流落异国他乡后,两人很快花光了盘缠,一下子变得穷困潦倒。若不变法,正值壮年的康有为完全可以顶着“文化泰斗”的头衔做一个阔少,毕竟,他出生在广州南海一个地主官僚家庭,自小锦衣玉食,家里有大笔财产等着他继承。此时的他,在文化学术界已经积累了很高人气,桃李满天下。
然而,康有为偏偏是一个拥有崇高的人生抱负和家国情怀的有志青年,早在读书期间就思考着怎么让大清王朝的腰杆挺直起来,不再做西方列强铁蹄下的弱者,实现国富民强的宏愿。人到中年,康有为终于等到实现抱负的机会,却失败了,只能亡命海外。
梁启超是一名纯粹的文人,为了生活,他不得不依靠写作来维持生计。而康有为毕竟出生在商贾家庭,他身上具有商人的精明和世故,这个优势正好在此时派上了用场,让他有能力开启自己的生财之道。
依靠生财之道不断敛财,让康有为在海外生活的15年,日子过得相当滋润,常有锦衣玉食和妻妾成群相伴,跟梁启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总体来说,康有为的生财之道主要有三种。
其一,打感情牌,四处慷慨激昂地演讲,成立“保皇会”,向会员收会费。
从东亚到北美,再到南洋,凡是有华人出现的地方,康有为都会精心策划,登台激情四射地演讲,向华人们打感情牌。他会把“忠君思想”和“救国热情”联系起来,并把变法的困难,以及光绪帝经受的艰难处境一一说出来,并向台下人们慷慨激昂地声称,“惟我皇上圣明,乃能救中华”,“救主等于救国”,希望华侨“齐心发愤,救我皇上”。
康有为还声称自己是光绪皇帝的使者,到海外是“奉诏求救”。
依靠渊博的知识,老练的口才,显赫的名声,康有为收获了不少忠实的粉丝,粉丝对他的演讲无不赞同和响应。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康有为本身说的也没有错,只不过他把有些实情夸大了,却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演讲效果。
看到时机成熟,在1899年7月,康有成立了“保皇会”,并为此特意写了申明:凡是加入“保皇会”者,需要缴纳会费2元,用于保皇经费。
两元的会费,对这些华侨富商来说,简直就是毛毛雨,人们都争先恐后地入会和缴费,生怕错过机会,有些人甚至把全家人拉来加入。
康有为看到此情此景,乐得合不拢嘴,认为这样来钱太容易了。随即,他开始在全球各地成立保皇会分会,之后,保皇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蓬勃发展起来。
据统计,在“保皇会”鼎盛时期的1905年左右,分会有170多个,遍布五大洲,会员足足有80多万。
仅这一项的收入,每年至少能给康有为带来100万收益,足够他的所有开销了。实际上,会费收入仅仅占了总收入的一小部分。
其二,打关系牌,到商人中间游说,劝说商人捐款。
康有为出生在广东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他的祖父、父亲、叔父都曾经在朝廷做过官,为康家积累了许多人脉,他们家结识的达官贵人、商贾富豪为数不少。这些贵人和富商在全球各地经商的很多。
康有为流落海外后,这些贵人和商贾念在旧情上,自然会照顾他。当他们看到康有为具有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时,非常佩服,不用康有为多费口舌,这些人为了表示自己的保皇决心,都会慷慨解囊,捐款捐物,鼎力相助康有为完成大任。
其三,打实力牌,写书法、作诗、撰文,收润笔费。
康有为毕竟是文化界名流,他的书法和诗文被各界人士所追捧,每天求字的人很多。流落海外期间,若有人求他的书法墨宝,或者商铺开业需要题写牌匾,或者报刊需要刊登文章,或者有人需要墓志铭,只要给出足够的润笔费,康有为都会满足这些人的需求。
在后来,求他撰文、写字的人太多了,以至于他不得不数次提高润格,在他回国的前一年,他给自己的书法作品标价为:中堂七尺者三十元,每减一尺减两元,每加一尺加两元,题写匾额每字二十元。
这样的润格,跟同时代的海派书画大师吴昌硕(1844年——1927年)先生的润格不相上下,可以说,依靠卖字,康有为完全也可以衣食无忧。
康有为的结发妻子叫张云珠,比康有为大3岁,虽然跟康有为属于包办婚姻,但完全称得上是一位贤妻良母。“戊戌变法”失败的当天,康有为即刻逃跑,没有顾得上给家里报信。张云珠以为丈夫已经遭遇不测,连夜组织一家老小10几口人转移,之后肩负起养活一家老小的重担。
除了原配夫人,康有为娶了5名小妾。
二太太名叫梁随觉,是康有为在1897年迎娶,当时,康有为39岁,梁随觉18岁。她是众多太太里最幸福的一个,长期陪伴在康有为左右,走遍了世界各地,见识很广,活了89岁。
三太太名叫何旃理,康有为于1907年在北美时迎娶,当时,康有为50岁,她17岁。
四太太名叫市冈鹤子,两人1911年相识,嫁给康有为时18岁,后来被康有为遣送回国。
五太太名叫廖定徵,嫁给康有为时只有17岁。
六太太名叫张光,康有为在1918年游西湖时偶遇,几天后当即向她家人提亲,嫁给康有为时18岁。
养活一大家子人,康有为每年的开支高达5000大洋,而当时普通北京市5口之家,每年的日常支出不过是12大洋,可见,康有为的家底确实很丰厚。
当然,妙龄女子愿意嫁给比自己大几十岁的康有为,跟康有为的个人魅力也有一定关系。
同时代的绘画大师徐悲鸿(1895年——1893年)了解到康有为的个人生活后,有感而发,创作了一幅《康有为行园图》,画中的康有为看起来雄心勃勃,身后妻妾成群,后面还跟着10多个仆人,以及负责保卫的家丁,场面十分壮观,这种气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王孙贵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