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跟大家唠唠这个“两人持股一样是相对控股”的事儿。这事儿,听起来好像挺绕,但我自个儿就亲身经历过,所以还真有点发言权。
起初的“理想”状态
那还是好几年前了,我跟一个特好的哥们儿,叫他老王,合计着一起搞个小买卖。当时我们俩那是激情澎湃,觉得点子不错,市场也有,撸起袖子就能干。谈到股份这块儿,我们俩都实在人,寻思着既然是一起干,那就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一人一半,50%对50%,多公平!当时就觉得,这样大家都有话语权,决策起来也民主。
注册公司的时候,工商那边的人还提醒了一句,说这种股权结构有时候会有决策风险。 我当时还纳闷,心想都一样多了,有啥风险,大不了商量着来呗。现在想想,还是太年轻,图样图森破。
实践中的“坑”
公司开起来了,一开始还大家劲头足,很多事情也没啥分歧。但时间一长,问题就慢慢出来了。具体是啥事儿?我给你们举几个例子:
- 方向之争: 比如我们要做个新产品,我觉得应该往A方向走,老王觉得应该往B方向走。俩人都觉得自己有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股权一样,投票?也是一比一,白搭。咋办?大部分时候就是掰扯,掰扯到总得有一个人稍微妥协点,或者干脆这事儿就先搁置了。
- 用人之道: 要招个关键岗位的人,我看中一个,老王看中另一个。俩候选人各有千秋,也说不上谁就一定比谁强。但就是因为股权一样,谁也没法拍板说“就他了!” 要么就是俩人都放弃,重新找;要么就是其中一个人做出了更大的让步。
- 花钱的事儿: 这就更敏感了。比如我想投一笔钱去做市场推广,老王觉得现在应该勒紧裤腰带,把钱用在产品研发上。股权一样,谁说了算?又得磨。有时候磨到机会都错过了。
那段时间,我才深刻体会到啥叫“相对控股”。 意思是,虽然我占50%,理论上是公司最大的股东之一,但实际上我并不能完全说了算。老王也是一样。我们俩谁也控不了谁,反而有时候会因为意见不统一,导致公司决策效率低下,甚至内耗。
我记得有一次,为一个重要的合同条款,我们俩在办公室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让谁。还是请了个我们都比较信任的老前辈过来给我们分析、调停,才勉强达成一致。那时候我就琢磨,这50%对50%,看起来是平等,实际上是谁都没有绝对的控制权,反而容易僵持。
后来的调整与感悟
我们也不是没想过办法。比如,我们约定在某些特定的领域,以某一方的意见为主。比如技术上的事儿,老王是技术出身,他说了算;市场上的事儿,我经验多点,我拍板。这算是一种不成文的“相对”妥协。
但这种非正式的约定,执行起来还是看人。如果大家都能顾全大局还一旦有点私心或者情绪,又容易回到原点。
我现在的体会就是,两人持股一样,确实是“相对控股”。 这种结构,好的一面是大家都有参与感,不容易出现“一言堂”。但坏的一面,也是非常明显的,就是决策效率可能会低,一旦出现重大分歧,很容易陷入僵局。不像那种有个大股东能拍板的,虽然可能有点“独断”,但至少船能往前开。
你想想,如果真到了必须要做选择的时候,比如公司要不要卖掉,或者要不要接受一笔可能改变公司性质的投资,这种50/50的结构,只要一方不同意,这事儿就黄了。这不就是典型的“相对”控制,谁也没法绝对控制局面嘛
后来再有朋友找我合伙创业,聊到股权分配,我都会把我这段经历拿出来说说。不是说50/50就一定不行,但你得提前想如果真出现意见不一致,甚至尿不到一壶去的时候,你们的决策机制是有没有一个最终能拍板的人或者方式?这些不想清楚,光想着“公平”,后面有的是坑等着你踩。
这就是我的一点实践体会,希望能给大家提个醒儿。股权这玩意儿,真是门大学问,也是人性的考验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